廣告
核三廠歸零1|從10大建設榮景到廢核四!47年核能時代終結 供電難題來襲

核三廠歸零1|從10大建設榮景到廢核四!47年核能時代終結 供電難題來襲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屏東恆春核三廠2號機預計2025年5月17日停止運轉、18日凌晨起除役,台灣將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核電走過47年歷史,曾占全台發電量逾五成,如今歸零,替代能源是否足夠,成全民關注焦點。《知新聞》規劃專題,帶讀者回顧核電廠從十大建設的驕傲,到核四停建的爭議,在半導體及AI資料中心龐大用電需求下,台灣未來如何穩定供電、避免缺電危機。 搶在核電除役前,立法院2025年5月13日通過《核管法》修正草案三讀,讓法定運轉期40年最長可延長20年。但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修法通過不代表核三廠2號機5月18日後可繼續運轉」,仍需經3年半安全體檢程序。 專家示警,核電歸零後的結構性問題,數據表面看起來供電無虞,實際上夜間風險巨大,加上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也令人擔憂,原訂2025年達20%目標,2024年卻僅達11.6%,短期要補足廢核後的電力缺口不太可能。
核電歸零3|2奈米製程占高雄用電逾10% 3大產業面臨供電壓力測試

核電歸零3|2奈米製程占高雄用電逾10% 3大產業面臨供電壓力測試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進入AI時代,資料中心成為重要設備,但是耗電也成為最大問題,台電在2024年8月宣布,為確保電力系統穩定與安全,參考新加坡、韓國經驗,透過用電控管,引導用電量5MW以上資料中心,暫定桃園以北地區的資料中心申設,優先至擁有充足再生能源的中南部地區設廠,顯示在AI龐大用電需求下,仍有電力吃緊疑慮。
你對ChatGPT說「謝謝」會燒掉數億元 地球和孫正義都喊痛

你對ChatGPT說「謝謝」會燒掉數億元 地球和孫正義都喊痛

【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OpenAI執行長阿特曼日前在X平台上回覆1名用戶提問,對ChatGPT說「請」和「謝謝」會消耗多少電力?阿特曼坦言這會產生數千萬美元(等於數億台幣)營運費用,但他認為這樣是值得的。 外媒指出,其實用戶對ChatGPT說「謝謝」,燒的是日本軟銀、微軟等OpenAI大型投資人的錢,也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所以痛的是軟銀創辦人孫正義這些投資人,還有我們的地球。
谷歌Pixel 7a手機電池異常膨脹 維修方案出爐!用戶可獲6500~14800補償費

谷歌Pixel 7a手機電池異常膨脹 維修方案出爐!用戶可獲6500~14800補償費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Google近日公告,部分Pixel 7a手機的電池可能會異常膨脹,為確保顧客能享有最佳Google產品使用體驗,部分Pixel 7a裝置可能符合維修時免付費更換電池的資格,或可享有 Google提供的其他補償方案,資格條件和特定方案受條款及細則規範,最高可獲得200~456美元(約6500元至1.48萬台幣)補償費。
美國科技巨擘搶攻SMR核電市場 3大挑戰仍需克服

美國科技巨擘搶攻SMR核電市場 3大挑戰仍需克服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全球人工智慧(AI)競賽如火如荼,快速的發展也導致電力需求暴增。為解決能源需求問題,美國從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到科技巨擘都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SMRs)視為潛在的重要救星之一。然而,路透社指出,美國發展SMR面臨諸多挑戰,成本高昂加上監管障礙,甚至中國大陸AI模型DeepSeek的橫空出世,都讓這項技術迄今仍窒礙難行。
超商超市變身迷你發電廠 工研院敏捷部署需量反應能源管理降能耗15~20%

超商超市變身迷你發電廠 工研院敏捷部署需量反應能源管理降能耗15~20%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在台灣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6家超商,密集度更為全球第二。根據統計,零售店的能源消耗占全球總量的10%,超商與超市的高密度與高耗能現象,讓食品零售業成為能源管理的重要場域。工研院開發、入圍2025年愛迪生發明獎的「敏捷部署需量反應之能源管理技術」已成功導入國內多家超商與超市,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優化冷櫃與空調管理,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15~20%,協助業者實現節能減碳目標。
施崇棠率隊親征GTC2025 力推AI POD伺服器解決方案、3月出貨

施崇棠率隊親征GTC2025 力推AI POD伺服器解決方案、3月出貨

【記者蕭文康/台北導】 NVIDIA GTC大會(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預計下個月在美國聖荷西盛大登場,而入列「鑽石級」贊助商的華碩(2357)將由董事長施崇棠率隊出擊,持續深化「Ubiquitous AI. Incredible Possibilities」發展策略,於活動中完整展示各種因應高算力需求而生的頂級伺服器、智慧邊緣電腦、冷卻技術與軟體開發等一應俱全的AI / IoT解決方案,打造智慧新未來。為此,華碩更提前暖身,搶先啟動前哨戰,同時宣布旗下ASUS AI POD 3月起正式進入量產出貨。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