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護理師!新光醫院5月起加薪6.5% 長庚例行7月調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拍板自今年5月1日起挹注42.2億元改善急診壅塞,鑑於足夠護理人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新光醫院今日(4/2)宣布,今年5月1日起再調升全院輪值三班護理人員薪資6.5% ,預計每年多支出3900萬,白班護理人員薪資平均將可達63,300元。長庚醫療體系則每年7月例行加薪,過往加薪幅度約4%。 2025/04/02 18:11 生活 醫藥
健保4支箭救急診!拍板5/1上路 挹注42.4億元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為了改善急診壅塞,健保署提出4大策略確定今年5月1日上路,健保長石崇良今日(3/27)表示,一、急診診察費及護理費拆分且各調升健保支付點數10%,急診觀察床護理費調升六成;二、中度和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分別比照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支付,三、離島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加成,四、急性一般病床調升住院護理費,總計挹注42.4億元。 2025/03/27 20:42 生活 醫藥
2月死亡2.1萬人!超額死亡創疫後新高 專家:非流感致死暴增「是複雜警訊」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內政部統計今年2月死亡人數高達21888人,為8年來高點,肺炎和流感死亡人數合計2745人,佔死亡人數12%,有人認為是肺炎和流感死亡數較多所致,但經查並未較上年同期暴增。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分析,今年2月超額死亡29%創疫後新高,預估今年是疫後超額死亡高峰。 專家指出,主因是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的慢性病、癌症免疫負債增加2-3倍,加上呼吸道併發症增加。臨床觀察,這次冬天特別冷且冷的時間長,不少老人心血管疾病惡化,重症塞在急診未即時收住加護病房就會提高死亡率,專家憂心,醫療照護系統不改善,超額死亡仍會發生。 2025/03/19 07:00 生活 醫藥
急診壅塞醫護荒!高達96%有離職念頭 調查盼合理薪資6.2萬元以上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護理人力告急,1111人力銀行今天(3/18)調查顯示,有86.1%受訪護理師認為應提高薪資與福利吸引更多醫護人才投入。目前護理人員平均薪資為新台幣4萬6894元,受訪者希望合理薪資達6萬2287元,與平均薪資差距高達1.5萬元。 2025/03/18 18:46 生活 醫藥
護理跨科支援指引炸鍋 邱泰源否認拍板:無上路時間表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衛福部長邱泰源允諾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將研擬護理師跨科指引,讓基層護理師炸鍋,痛批衛福部與醫院資方代表私相授受,打算提告瀆職。邱泰源今日強調,醫療工會版本的指引還得找護理相關團體來討論,一定要有共識,沒有預計上路時間表。 2025/03/15 13:31 生活 醫藥
改善急診塞、護師跨科支援 衛福部與工會達4點共識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今日針對護理師人力流失、急診壅塞等問題與衛福部協商,歷經2小時開會達成共識,首先,衛福部長邱泰源允諾提出護理師跨科支援指引,其次,建立制度引導醫院把給付透明,讓護理師真的拿到護理費,第三,研議醫護出勤指引保障職業安全,第四,增加住院護理費支付點數或增加點值。 2025/03/12 20:48 生活 醫藥
居家血液透析5月起健保給付 在宅急症照護擬擴大6對象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減少患者往返醫院在最熟悉的環境獲得照護,舒緩病房壅擠、減少院內感染風險,健保署長石崇良今日(3/8)表示,適用對象會持續擴大,包含心衰竭、呼吸衰竭、其他感染、洗腎患者、化療與靜脈營養注射都討論。不過,今年5月起會先實施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給付。 2025/03/08 19:00 生活 醫藥
健保再加碼救急診!觀察床護理費增6成 診察費比照病房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今日(3/7)第二次召開急診壅塞之健保因應策略研商會議,確認急診診察費及護理費拆分且各調升健保支付點數10%,急診觀察床的醫師診察費比照病房診察費,觀察床護理費調升六成,加上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分別比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給付,預估一年增加40億元預算,比先前估算30億元更高。 2025/03/07 19:33 生活 醫藥
醫護空缺從沒補齊過!衛福部擬急診三班護病比、加發夜班獎勵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近期急診塞爆,3大因素之一就是護理人力不足,導致病房量能減少,今衛福部召開記者會,針對醫院壅塞處置現況進行說明,提及醫院空缺從來沒有補齊,研擬急診三班護病比、急診夜班比照一般病房夜班費。 2025/03/03 18:47 生活 醫藥
住院醫薪資公定價?台大副院長說法惹議 醫師工會斥慣老闆向下沉淪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急診壅塞、醫護缺工,私立醫院陸續開出高薪搶才,有公立醫院近期提出住院醫師薪資「公定價」,引起醫師工會反彈,盼加快推進醫療法修法,才能挽救眼下醫院醫師大舉流失的困境,更直言台大倘若不切實提高待遇,早日洗刷台大醫院的慣老闆惡名,還仍天真緊抱「光環」自居,還想「公定價」拉著其他醫院向下沉淪,只怕加速慘淪歷史灰燼。 2025/03/02 13:37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