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惡乳癌治療曙光! 國衛院攜手清大開發新藥、拼5年內上市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乳癌長年高居女性癌症之首,其中三陰性乳癌更被認為是「最惡性」,復發率是一般乳癌的3倍,患者常因多重抗藥性,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所幸國衛院攜手清華大學開發標靶新藥,有望在5年內取得上市,甚至有成為卵巢癌等其他婦癌治療藥的潛力。這項研究將於今年8月,登上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名期刊《發育細胞》的封面文章。 2025/07/03 12:10 生活 醫藥
網紅醫轟門診打抗生素!急診醫揭注射室獨立 不感染化療病人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為讓病床有效運用,改善急診壅塞,健保署推行「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OPAT),讓輕度感染症病人免住院,在門診即可治療,不過胸腔科醫師質疑讓打化療的癌症病人跟感染症患者在同一空間很危險。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許多醫院早施行OPAT多年,化療和感染症注射室都會隔開,注射室也跟門診看診區隔,不影響門診業務。 2025/06/28 16:55 生活 醫藥
活化健保資源!獎勵癌症化療學名藥 使用占率盼增至7成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為了強化藥品供應韌性,保障病人用藥權益,今年8月起擴大試辦癌症化療學名藥鼓勵方案,鎖定15個成分的癌症化療學名藥,包括許多病友熟知的「歐洲紫杉醇」、「小紅莓」等,期能將學名藥使用占率從現行43%提升到70%,活化健保資源。 2025/06/28 14:04 生活 醫藥
花6年生雙胞胎竟罹乳癌!健保給付免疫治療 年省200萬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我想活下來!」Amanda歷經6年人工生殖才獲得雙胞胎,沒想到孩子5歲多時,她被宣告罹患早期三陰性乳癌,為了陪伴孩子長大,毅然選擇自費200多萬元治療,但並非每位病友都能負擔新藥藥費,好消息是今年6月起,免疫藥物治療與PARP抑制劑正式納入早期三陰性乳癌的健保給付,每人可年省近200萬元,讓「希望」變得公平。 2025/06/26 18:54 生活 醫藥
坐博愛座被罵!癌友嘆:難道要我拿下假髮? 病團盼社會觀念升級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博愛座爭議不斷,近期還有婦人把已讓座小學生罵到哭!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23)日初審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大眾運輸工具上的「博愛座」正式更名為「優先席」。同時,其適用對象也從現行的「老弱婦孺」擴大為「其他有實際需求者」優先乘坐。此舉被病友團體視為隱性需求被看見的第一步,期盼社會觀念能隨之升級。 2025/06/23 20:03 生活
聯手哈佛醫學院!馬偕醫大打造「聽得見的未來」 聽覺再生醫學里程碑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由馬偕醫學大學(馬偕醫大)、馬偕紀念醫院及台灣內耳治療學會共同主辦,「第一屆台灣內耳治療學會國際研討會暨哈佛/馬偕聽覺修復及再生醫學新知研討會」,於2025年5月27日至28日假馬偕醫大舉行。此次邀請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眼耳醫院等全球頂尖學者與臨床專家與會。會中馬偕醫大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許益超教授,發表以誘導型萬能幹細胞(iPSC)衍生毛細胞與神經細胞的研究成果,建立仿生耳蝸與內耳類器官晶片開發及人工生物耳蝸的基礎,為聽覺再生醫學向臨床邁進奠定重要里程碑。 2025/06/11 12:59 生活 醫藥
台灣藥品隱藏供應鏈危機 中國進口原料佔3成最大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所有西藥製劑都需要原料,美國發現缺抗生素的原料須自中國進口,為解決缺藥危機,美國總統川普透過關稅與最惠國待遇藥價,逼迫藥品回流美國生產,各國也鼓勵藥品生產在地化因應。除了中國佔台灣進口原料藥3成之外,進口藥品1/10藥品來自美國,面臨全球缺藥、搶藥大作戰,台灣也應有藥品供應鏈的危機意識。 2025/06/06 20:40 財經 產業脈動
健保6月新制|擴大給付免疫治療、標靶 卵巢癌等4癌受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期望2030年達成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健保署6月1日起再擴大給付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適用於卵巢癌、乳癌、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估計一年超過4000人受惠,健保一年最高挹注45億元。 2025/06/01 18:44 生活 醫藥
英國王儲妃凱特抗癌重生 掌鏡當3子女御用攝影師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母親節是傳達愛與感謝的重要節日,也是親情延續和家庭凝聚力的象徵。儘管各國母親節日期不同,且無論是何身分,彰顯母愛光輝的核心意義始終如一。英國王儲妃凱特挺過歷時9個月的抗癌化療療程,逐步回歸王室公務,近期頻頻亮相,日前偕同丈夫和3名子女一起亮相白金漢宮陽台,成為最搶眼的焦點,而次女夏綠蒂公主本月初歡度10歲生日的最新照片,更是出自她之手,以人母角度為愛女留下陽光活力的倩影。 2025/05/07 14:50 國際 熱搜話題
乳癌晚期治療困境!健保給付最多2年 她自費百萬續命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59歲陳太太11年前確診荷爾蒙陽性乳癌第2期,歷經乳房切除手術與重建、16次化療與28次放療,原以為戰勝病魔,4年前卻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切除部分肝臟後開始口服標靶藥,無奈健保最多給付2年,為了降低復發風險,陳太太咬牙花上百萬元繼續自費用藥。台灣乳房醫學會呼籲健保接軌國際,持續給付治療有效的晚期病友,別讓存活成為兩難抉擇。 2025/04/30 20:28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