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4歲梅毒通報數連4年上升 7月起13家醫院免費篩檢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愛滋病毒感染和淋病疫情均持續下降,梅毒疫情卻上下波動,疾管管制署指出,13-24歲梅毒通報數連4年上升,2024年較2023年上升19%、今年上半年較2024年同期上升13%,因此,今年7月1日起與13家醫院合作,提供性病匿名諮詢及年輕族群(學生或24歲以下)免費梅毒快篩服務。 2025/07/08 14:18 生活 醫藥
啟英高中學生控「老師亂改志願」 害他沒考上理想大學!校方否認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學生團體EdYouth近日接獲桃園啟英高中學生A同學反映,該校一名教師疑似在未經學生及家長充分同意下,逕自調整A同學的大學甄選入學志願並送出,導致A同學錄取到了較不喜歡的大學校系,甚至該名教師還在班級群組公審A同學。對此,啟英高中否認,強調老師是經過學生同意,才把志願序填報出去。 2025/07/03 18:17 生活 文教
錢錢來了!「這類人」1000元直送到家 今起登記抽「客家幣」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客家委員會為振興客庄經濟,祭出「數位客家幣」,7月起發放總數28萬份,對象為18至49歲登記後抽籤,中籤者可獲等同新台幣1000元「客家幣」,今(1日)從身分證字號尾數0、1先登記。 2025/07/01 11:11 生活 交通
50年肥前屋熄燈早有預兆?他揭招牌鰻魚飯「生死門成敗筆」 【記者於維奕/綜合報導】台北四大鰻魚飯之一的「肥前屋」,飄香近50年卻於昨(29)日熄燈,讓許多饕客感到意外。不過也有不少曾用餐的網友感到不意外,「一級嘴砲技術士」粉專反諷說到,「肥前屋」最有名的是「鰻魚刺」而非「鰻魚飯」,自此打入黑名單。 2025/06/30 15:27 生活
發錢了!7月登記抽「客家幣」1000元 這類人打開信箱就有錢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客家委員會為振興客庄經濟,祭出「數位客家幣」,7月起發放總數28萬份,18至49歲的民眾可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登記抽籤,中籤者可獲等同新台幣1000元「客家幣」,8月起可到全台11縣市、70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指定合作店家使用。 2025/06/18 14:04 生活
女星秀北醫附醫急診大字報「醫療崩壞正在發生」 院方回應了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急診醫學會調查,今年一整年離職的主治醫師人數恐逾百人,年初更頻頻有醫院傳出急診塞車的情形。有藝人分享,近期因腰部舊傷復發,到北醫附醫急診就醫,卻發現現場張貼寫有「醫療崩壞正在發生、急診護理人力不足」等文字的公告,希望民眾耐心等待;院方表示,這是為維護醫療品質,於年初張貼、說明作業流程,希望病人及家屬體諒。 2025/06/16 19:44 生活 醫藥
急診大字報「醫療崩壞正在發生」 女星直擊醫護65字曝卑微心聲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醫院直白公告「醫療崩壞正在發生」!上月底有急診專科醫師透露,才半年時間已有66位急診專科醫師出走離開崗位,接下來「排隊等著離開的還有40位」,未來緊急處置救人一命的急診醫可能不復存在,民眾自求多福。而女星郁方今天在社群透露,她因病就醫時,赫見院方貼出大字報寫明「醫療崩壞正在發生」,著實令她詫異。 2025/06/16 14:50 生活 醫藥
急重症醫師人力荒!北榮2招留才 合理薪資且不同工不同酬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急診醫師爆離職潮、雲嘉南神經內科崩盤,如何喚起年輕醫師投入急重症,行醫37年的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日(6/14)認為,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看見他們的勞累,最基本是給予合理薪資且不同工不同酬,和諧的工作氛圍也是留人關鍵,他開心透露,今年北榮外科、婦產科和急診住院醫師全部都收滿。 2025/06/14 20:02 生活 醫藥
愛滋感染創22年新低!1-5月新增數降15% 今年估不到9百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愛滋感染創22年新低,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5月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者人數新增計359例,與去年同期新增數(423例)相比,減少64例,下降15%,若此趨勢不變,今年可望再度跌破1000例,預估在850-900例並創22年新低。 2025/06/12 13:03 生活 醫藥
獨家直擊|14到90歲都可騎!微型電動二輪車強制掛牌半年 仍有無牌趴趴走 【記者曾伯愷/新北報導】立院2022年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將俗稱電動自行車的「微型電動二輪車」正式納管,明訂須掛牌還要投保強制責任險,去年11月底正式上路,未掛牌投保者將開罰。根據交通部統計,強制掛牌新規定施行至今,仍約有33萬輛未登記掛牌,新北市交通大隊則統計,截至4月30日為止,新北微電二輪車因未掛牌開罰的件數為514件,逾6成為外籍人士,其中違規年紀最輕13歲、最年長是90歲。 《知新聞》隨機在路上也直擊不少微型電動二輪車仍未掛牌,甚至有民眾騎著趴趴走。警方將持續對微型電動二輪車違規行為執法,也呼籲用路人要遵守相關規定以免受罰。 2025/06/09 17:54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