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濕熱也小心中暑!室內外均適時喝水 別以含糖飲取代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全球暖化使得氣溫屢創新高,台灣環境溼度高不利汗水蒸發很容易中暑,而且不只白天,晚上氣溫接近30°C加上濕度高,導致體感溫度35至36°C相當於白天,所以夜間也要嚴防熱傷害。國健署提醒,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都要適時適量喝水,別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
氣候變遷造成高溫的時間更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指出,嬰幼兒因生理功能與自理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無法自行攝取水分等,兒童族群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因此全球約有5~6億兒童暴露於高溫極端事件中。
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統稱,分成三種嚴重度,輕度是熱痙攣,出現流汗、肌肉強烈抽痛症狀,中度為熱衰竭,出現臉色蒼白、無力倦怠,最嚴重是熱中暑,體溫40°C以上、意識不清,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夜間濕熱也可能中暑
中央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表示,台灣從5月至今不斷飆高溫,體感溫度更是讓人難受,原因是有別於三、四月東北季風比較涼爽也沒那麼潮濕,五月南風一來,同樣的溫度加上水氣就會讓體感溫度飆高,皮膚散熱得靠汗水蒸發,但是環境溼度高就不利汗水蒸發,就會覺得悶熱容易熱傷害。
除了白天上午10時到下午2時陽光強烈的時候容易中暑,呂國臣提醒,如果晚上氣溫接近30°C加上濕度高,體感溫度也可達到35至36°C相當於白天,所以夜間也要注意散熱。
室內外都應適時適量喝水
熱傷害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者、嬰幼兒、戶外活動者、肥胖者、慢性病患者,國健署提供3招預防熱傷害,一、保持涼爽: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嬰幼兒衣著不建議有過多的包覆。室內空間保持涼爽通風,外出時,嬰幼兒避免陽光直射,可攜帶手持式電風扇、遮陽帽、抗UV衣服。
二、補充水分: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補充水分,可以加一點冰塊、檸檬片,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白開水。三、避免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外出,若搭車或開車,務必確實檢查孩童是否已下車,避免因孩子睡著留置車內發生憾事。
熱傷害急救5步驟
倘若發生熱傷害掌握5步驟急救,一、當出現熱傷害徵兆,如疲倦、食慾不振、活動力減退等,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迅速到蔭涼通風處。二、移除病人身上過多、不透氣或太緊繃的衣物,並讓病人平躺,足部稍微抬高,若出現有嘔吐現象,則協助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呼吸道阻塞。
三、全身頸部以下泡冷水或用涼水擦拭身體,並搧風降溫,如手邊可取得冰涼飲料罐,可放置於病人的頸部、腋窩和鼠蹊部。四、若病人意識清楚,可給予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所需的電解質;若意識不清則不可以給予飲水。
五、儘速送醫:在處理熱傷害的過程中,若病人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的意識混亂、昏厥等等症狀,或超出可以當場處理的情況,應緊急撥打119尋求醫護人員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