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合作民團推「普特融合」 開發「機器人阿弟」議題桌遊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為提供支持身心障礙家庭友善的社會環境,教育部國教署今年上半年,補助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辦理教師助理員與特教學生助理員研習,以及議題遊戲「機器人阿弟」特教宣導,讓學生從角色扮演及討論中,同理遊戲角色的困境、激發同理心,希望促進「普特融合」,讓特教生與一般生可共同學習。
國教署表示,腦性麻痺協會將學校普、特學生相處的現況及細節,跟合作單位多次討論,研發出「機器人阿弟」議題式遊戲,主要推廣融合教育,內含有多種角色卡牌、遊戲指引卡等,能讓學生自我省思、激發同理心,遊戲過程中可以透過彼此激盪與回饋,提升對特教學生的了解和接納。
國教署原民特教組組長孫旻儀接受《知新聞》採訪表示,「機器人阿弟」是一款桌遊,「阿弟」是一個特教生,桌遊中包含多種情況,模擬特教生在一般班級中可能發生的情況,由講師帶領學生,討論遇到這些情況可以怎麼應對。
孫旻儀也說,「機器人阿弟」適用於國小高年級以上學生,國中、高中生也都適用。
腦性麻痺協會表示,自「機器人阿弟」誕生後,已進行超過50場的特教宣導,獲得師生肯定。班級導師也從學生的回饋中,看到這款遊戲為班級帶來了影響,希望透過「機器人阿弟」,讓普特生都能願意踏出相互了解、接納彼此的重要一步,營造友善、無障礙的校園環境。
國教署表示,將持續補助民間團體辦理特殊教育活動,促進融合教育的落實推動。
知更多!普特融合
普特融合是現代特殊教育的主流做法,以往特教生大多被安排到特教班上課,普特融合的方式,是讓特教生也在普通班,跟一般學生一起上課,僅在少數時間接受特定課程。
普特融合的特色,是有別於以往把特教生、一般生區隔開來,主打讓特教生可以融入學校、社會當中。
普特融合最大的優勢,是讓特教生可以和一般生互動、接觸,有助於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一般生也能夠了解,如何尊重、接納特教生。
不過,普特融合較常被提及的爭議,則在於非特教專長老師需要顧及特教生,增加老師的負荷,也可能使得班級經營需要更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