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資880億!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改建動工 陳世凱:交通須跟上建設
【記者古和純/高雄報導】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建設工程預計2040年完工,分兩期施工,而第一期指標性工程「東側立體停車場」今天舉行動工儀式,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配合「新南向政策」及「南北雙空港大計畫」,中央投入880.8億元,建設年容量1650萬的集中式大航廈;由於這項建設工程龐大,勢必屆時會影響現有交通動線及停車空間,為維持施工期間機場營運不中斷,這座新蓋的立體停車場預計2026年7月完工。

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計畫指標性工程—東側立體停車場工程今天正式動工,完工後預計可提供超過2300個汽、機車停車位,交通部長陳世凱強調,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計畫是南台灣國際門戶重要計畫,要求民航局務必如期、如質於2032年完成第一期航廈建設,讓現在整體600萬運量提升至800萬運量。
自台積電在高雄設廠,將製成最新2奈米晶片,由於高雄儼然已成為全台半導體產業的重鎮,陳世凱表示,這幾年高雄建設脫胎換骨,交通也必須跟得上進步的速度。
對此,高雄市長陳其邁在市政總質詢也表示,高雄及台灣南部近5年發展快速,正是規劃24小時大型國際機場的最佳時機,研議於南星計畫區新建國際機場,透過填海造陸取得約1000公頃腹地,不僅可避免噪音問題,也有助於滿足空運需求與南部產業長遠發展。

陳世凱提到除了高鐵南延高雄車站外,高雄港擴建工程也如火如荼進行中,機場更是通往國際的重要門戶,目前高雄機場的「航班、航點、航線」比起疫情前已有顯著增長,陳世凱表示,後續將與民航局共同努力替高雄機場增加越洋航班。
「機場整體運量要從目前600多萬,於2040年提升至1650萬」。陳世凱表示,高雄作為國際化城市,除了海港建設外,更重要的是空港機場建設,不僅將提升客運量,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貨運疏運,也是新航廈建設的重點之一。

由於近年南部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南科產值已超越竹科,相關設備與材料供應鏈廠商也陸續進駐,加上全球線上購物成長快速,空運需求明顯提升。而桃園機場腹地現階段已趨飽和,為分散風險與因應產業布局,也凸顯出南部有設置一座全天候運作的國際機場極具必要性。
陳其邁表示,高雄常為東南亞飛往歐美的重要轉運點,在國際機場尚未建成前,爭取廉價航空進駐及推動第五航權開航,為當前發展洲際航線的可行策略。市府也將持續建請交通部民航局進行前瞻性規劃,推動高雄建設24小時運作的國際機場,朝東南亞區域廉價航空與貨運樞紐方向發展,帶動南部整體競爭力。

針對高雄機場目前推動的第一期建設計畫經費434.64億元,涵蓋東側立體停車場、A滑行道北移、新建C指廊及新航廈東半側等重要工程。
民航局長何淑萍說明,「東側立體停車場工程」是新航廈計畫第一期建設的指標性工程,計畫總經費為21.93億元,前置工程已於去年6月動工,今天動工的主體工程是地下1層及地上5層的鋼結構建築,將提供915個汽車停車位、1248個機車停車位及182個計程車排班位,除了提供新航廈施工期間的替代停車空間,也可滿足未來營運需求。
推薦新聞 高鐵延伸宜蘭!鐵道局盼8月過環評、Q3送交部 台鐵運量上升生命線沒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