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吃味精出事?女星頭皮發麻、嘔心想吐「像中毒」 食藥署曝真相

生活
2025/07/22 15:27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近年興起健康風潮,西洋芹被認為能排毒、低熱量,藝人李蒨蓉也跟風嘗試,但日前用餐完竟出現暈眩、噁心、想吐,像是中毒的症狀,由於老公卻完全沒事,讓她懷疑是近期頻喝西芹汁,導致身體對於味精較為敏感。過去曾網傳「吃了味精會頭暈、心悸」,食藥署表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只有在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

李蒨蓉用餐後出現頭皮發麻、嘔心想吐「像中毒」,她懷疑是近期頻喝西芹汁,導致身體對於味精較為敏感。翻攝自李蒨蓉臉書 zoomin
李蒨蓉用餐後出現頭皮發麻、嘔心想吐「像中毒」,她懷疑是近期頻喝西芹汁,導致身體對於味精較為敏感。翻攝自李蒨蓉臉書

藝人李蒨蓉昨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日前吃了一碗雪菜肉絲麵,差點被味精擊潰。她回憶,「吃完不到10分鐘,頭皮發麻、臉部肌肉僵硬、暈眩、噁心、想吐,整個人像是中毒了!與我同桌用餐的老公,卻完全沒事⋯。」

李蒨蓉表示,她感受到不適後立刻大量喝水,回家後立刻自製一杯由香蕉、草莓、藍莓製作的排毒果昔,大概過了2個小時,才總算恢復正常。她懷疑是因為近來頻喝西洋芹汁,導致身體較為敏感,因此出現傳說中的「味精不耐症」(MSG Sensitivity)」,又叫「中餐館症候群」。「像我這樣頭皮發麻、心悸、噁心,都是典型症狀。」

 

李蒨蓉近來體驗喝西洋芹汁,「我自己推測,應該是體質改變了。」翻攝自李蒨蓉臉書 zoomin
李蒨蓉近來體驗喝西洋芹汁,「我自己推測,應該是體質改變了。」翻攝自李蒨蓉臉書

「中餐館症候群」吃味精會頭暈?

李蒨蓉的發文引起味精的討論,過去營養師高敏敏曾指出,其實味精不是壞東西,是從天然食材發掘、成分相對單純的調味料,主要的化學成分是麩胺酸鈉,簡稱MSG(又被稱為谷氨酸鈉或麩酸鈉),是一種鮮味來源 (胺基酸鈉鹽)。

高敏敏表示,曾有人有「中餐廳症候群」迷思,指吃了味精會頭暈、心悸,甚至在外國,很多人覺得中餐用味精後就會感覺不舒服,於是味精就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籤。「事實上味精(麩胺酸鈉)根本不會害我們!它是從天然食材中提取出來的鮮味來源,像是海帶、昆布、番茄裡都有它的身影,讓食物變得更美味。」

 

為何有人吃味精會口渴?

高敏敏指出,日本科學家從昆布湯頭中發現了麩胺酸,並用它來做成了味精,這不過是一種純粹的天然調味品。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吃了會口渴或不舒服?這是因為味精裡有一點「鈉鹽」,如果攝取過量,的確可能讓你口渴,但這和吃太多鹽巴是同樣的道理,重點是「適量」。雞粉、鰹魚粉、香菇粉這些也都有麩胺酸鈉。

 

喝水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zoomin
喝水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味精有毒嗎?食藥署這樣說

食藥署曾以「常常聽人說料理不要加味精,味精真的有毒嗎?」為題幫味精闢謠,指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具有獨特的鮮味,是屬於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

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麩胺酸鈉,例如番茄、乳酪或乳製品、蘑菇、玉米、青豆、肉類等,味精過去的生產方式是從海藻提取和麵筋水解,現在則以澱粉、糖蜜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而製成。根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 研究,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 克的麩胺酸鈉。

 

食藥署強調,適量的味精不會急性中毒。翻攝自食藥署臉書 zoomin
食藥署強調,適量的味精不會急性中毒。翻攝自食藥署臉書

食藥署指出,在動物實驗中,只有在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 於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

這些人要少吃

食藥署提醒,如為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味精的含鈉量(13%) 雖然只有食鹽(39%) 的三分之一,烹調用量也比食鹽少,但是仍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食量,避免攝食過量的鈉。此外,極少數的人在攝食味精後的數小時內,可能出現頭痛、噁心、心跳加快、臉色潮紅等食物不耐的現象(MSG Symptom Complex) ,最好要避免攝食。

 

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食量。圖非當事人/林芳如攝 zoomin
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食量。圖非當事人/林芳如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味精 # 味精中毒 # 西洋芹 # 李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