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揚言切斷巴基斯坦水源 一文看懂印巴到底在吵什麼?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周二(5/6)宣布,印度將切斷流往國外的水源,「今後印度的水將為了印度的利益而流」。儘管莫迪並未明確提及巴基斯坦,但大家都知道他是衝著巴國來的,印度指控巴國上月越界到印控克什米爾攻擊遊客造成26死,儘管巴國矢口否認,但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印度日前宣布暫停執行已有65年歷史的「印度河水資源條約」(Indus Waters Treaty),巴國有8成農田靠從印度流過來的河水灌溉,警告印度若破壞河流將被視為「戰爭行為」。儘管莫迪沒說要拿這些多出來的河水做什麼,但專家表示要切斷河流必須蓋水壩、水庫和湖泊,都需要時間。
印巴近日甚至關閉領空不讓對方的飛機經過,迫使往返歐洲和亞洲的飛機必須改道,免得遭受池魚之殃,促使美國國務院再度呼籲兩國冷靜,「我們敦促巴基斯坦和印度合作尋找可長期維持和平及南亞區域穩定的解決之道。」
印巴的克什米爾紛爭是怎麼來的?
位於喜馬拉雅山上的克什米爾(Kashmir)面積22萬2738平方公里,不到台北市的1/10,以美麗的湖泊、草原和被白雪覆蓋的山頭等美景聞名於世,但當地種族複雜,印度跟巴基斯坦都宣稱克什米爾是他們的。
根據1947年英國《印度獨立法案》(Indian Independence Act),印度與巴基斯坦從英國獨立出來後,克什米爾可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當地統治者為了抵抗巴基斯坦部落入侵,決定加入印度換取軍事協助,演變成印巴戰爭,1949年7月雙方簽署協議依照聯合國建議劃定停火線,克什米爾地區自此被劃分為印控與巴控兩部分。至今,印巴仍各自聲稱擁有整個克什米爾地區主權,但實際上只分別控制部分區域。
為何「印控克什米爾」長期動盪不安?
當地許多居民不願受印度統治,傾向於追求獨立或與巴基斯坦合併,宗教是一大因素,查謨與克什米爾邦逾6成人口為穆斯林,是印度唯一一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過去30年來,當地持續爆發武裝叛亂反對印度統治,印度指責是巴國在背後煽動,但巴國一再否認。
2019年,印度突然剝奪克什米爾享有獨立憲法、邦旗的自治地位,引發大規模抗爭,數千人被拘捕或軟禁。印度政府強調收回自治權後,克什米爾基礎建設、觀光業與投資都獲得改善,然而拘捕仍持續進行,反對者批評,這種榮景是犧牲自由換來的。
印巴現在的局勢到底有多嚴重?
2019年2月14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遭自殺攻擊,逾40名印度士兵喪生,是30年來針對當地印度軍方最致命的襲擊,粉碎印巴關係破冰的任何希望。上月27日,印度指控巴國武裝份子在印控克什米爾有「小瑞士」美名的巴哈甘(Pahalgam)襲擊遊客,造成26人死亡,憤而關閉主要邊境口岸、暫停分享水資源、驅逐外交人員、停發絕大多數簽證,並要求巴國公民限期離境作為報復。印巴雙方都禁止對方的軍機與民航機進入領空,影響包括華航、長榮等亞洲航空公司飛往歐洲的航班。
因印巴雙方都持有核武,美國與國際社會都呼籲雙方克制。
相關新聞
克什米爾「小瑞士」遭恐攻觀光客26死 印度總理莫迪中斷外訪急回國
克什米爾邊境開火10死!印度發動空襲 巴基斯坦怒嗆:戰爭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