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扭轉人生!攜手主治醫師 研發AI篩檢自閉症獲獎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35歲鄭中遠從小上課坐不住,常被罰跑操場,老師寫聯絡簿告狀他捉弄或帶壞同學,直到國二課業壓力大加上叛逆期讓他更不受控,就醫才確診過動症,藥物治療和特教資源扭轉了他的人生,一路從建中唸到陽交大博士,更跨領域攜手台大主治醫師研發自閉症AI篩檢與診斷輔助工具,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台大醫院2015年到2017年受衛福部委託,進行台灣兒童精神疾病全國流行病學研究,取得具全國代表性的樣本(8-15歲)共近一萬名學童本身及父母老師接受問卷和訪談,其中有4816名學童接受兒童精神科診斷會談,結果顯示,整體精神疾病的終生盛行率為31.6%,六個月盛行率25%。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根據該調查結果指出,台灣兒少精神疾病(終生盛行率與六個月盛行率)依序為焦慮症(15.2%、12.0%)、睡眠障礙(12.0%、6.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10.1%、8.7%)、妥瑞氏症(2.6%、2.1%)、憂鬱症(2.8%、1.1%)、對立反抗症(2.6%、2.0%)、強迫症(1.4%、0.8%)、自閉症(1%、/0.21%),以及自殺意念(8.2%、3.1%)、自殺計劃(3.6%、1.7%)、企圖自殺(0.7%、0.3%)。
為響應「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台大醫院今日(4/23)舉辦記者會,邀請鄭中遠和李柏毅兩位從小長期受惠個案,分享台灣在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領域的努力與願景。

鄭中遠說,根據媽媽描述和自己的印象,他從國小就是很難帶的孩子,常常上課坐不住被罰跑操場,聯絡簿每天都被寫紅字、畫哭哭臉,老師跟媽媽告狀他捉弄或帶壞同學,國二課業壓力變大又進入叛逆期,爸媽壓不住他決定尋求醫療幫助,鄭中遠這才確診過動症,開始藥物治療。
回想起當時沒有長效針劑,每天得吃藥三次,鄭中遠感謝同學們都會提醒吃藥時間到了,雖然他自己沒感覺,但事後詢問同學們,大家都明顯看到他規律服藥後變得比較能控制自身行為。後來考上建中、長庚大學一路攻讀取得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學位。
鄭中遠指出這三間學校的特教資源幫助他很大,例如高中考試的時候,大家畫答案卡的窸窸窣窣聲音會讓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學校便協助申請隔離考場,讓他能夠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完成考試。大學課堂人數非常多,吵雜的環境也讓他無法專心,學校提供課業輔導讓他複習課堂上沒有跟上或沒聽到的資訊。
主修資工的他在台大主治醫師高淑芬的建議下,碩博士論文都跨領域研究過動症,順便了解自己,現在服研發替代役,更進一步攜手高醫師研發自閉症AI篩檢與診斷輔助工具,去年獲得國家性創獎肯定。

李柏毅則是18個月大時在美國被診斷出重度自閉症,李媽媽表示,當時醫師評估兒子一輩子無法講話、學習、過正常生活,但後來發現兒子是藝術類型資優生。李柏毅17歲回台灣時不會講中文和台語,英文也不流利,言語不適應、無法控制情緒又加上青春期,多虧高淑芬醫師提供非常大的協助。
李媽媽分享,柏毅曾獲頒台灣十大傑出青年,目前是藝術家、游泳選手,今年四月代表台灣去義大利羅馬參加世界水上芭蕾比賽獲得第二名佳績。「雖然柏毅很自律、很努力,但是社交、語言溝通仍需要我們不斷指引、督促,二十年來柏毅的成長絕非單靠我一人栽培出來,而是大家共同的,希望柏毅充滿愛的作品可以帶給大家正能量和啟發。

高淑芬表示,精神疾病在台灣兒童族群中相當常見,突顯提升大眾認知、早期發現與預防介入之必要性,台灣最新的長期研究發現,運動體適能可以大大減少青少年及年輕成人的精神疾病罹患率。
台大醫院建立全國第一個兒童青少年心智病房,新竹台大分院建置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中心,全國十五家醫院共同執行嚴重情緒行為者精神醫療就醫障礙改善及精神病早期介入計劃,和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相關專業團隊一起努力,結合家庭、教育、社區大眾給予兒童青少年零虐待、零疏忽、零騷擾、零霸凌,健康快樂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