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奪回」晶片製造業? 專家:美國商務部長沒講過這句話!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川普政府近日「對等關稅」大刀砍向全世界,國內媒體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批評現行「對台灣的關稅32%不夠」,並暗示要將晶片製造業「奪回」美國,引起國內民眾、產業界人士憂心。不過台灣網路論壇BBS站批踢踢(PTT)創站站長、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杜奕瑾強調此為媒體錯誤引述,與事實嚴重不符。杜奕瑾指出,根據完整的訪談紀錄,美國商務部長並未發表過「奪回」這種強烈敵意字眼。

美商務部長專訪聚焦製造業「回流」,強調在美生產誘因
有「PTT創世神」之稱的杜奕瑾在臉書發文說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期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專訪時,主要談論的是鼓勵製造業「回流」(reshoring)美國本土,以促進美國經濟發展與增加就業機會的政策方向。訪談中,商務部長提及《美墨加協定》(USMCA)對於在美國生產汽車,並使用加拿大或墨西哥零組件可享免關稅的優惠,藉此強調在美國境內生產的政策誘因。
肯定台積電在美設廠,訪談並未針對台灣進行批評
杜奕瑾進一步指出,美國商務部長在訪談中也提及台積電等企業在美國設立工廠,同樣能夠享有相關的政策優勢,並未對台灣的產業發展進行任何批評或指責。相關報導中引述的「對台灣的關稅32%不夠」以及「奪回」晶片製造業等說法,皆未出現在完整的訪談內容中。

談及iPhone在美生產,著重技術可行性與國家安全
此外,針對iPhone主要在台灣與中國製造的現況,美國商務部長在回應「若生產移回美國,成本是否過高」的疑問時表示,未來可透過更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來實現在地化生產,降低成本考量。同時,他也強調,美國無法擁有全球所有的產業鏈,但基於國家安全考量,必須在某些關鍵領域增加本土生產的比重,以確保供應鏈的安全。
台灣媒體斷章取義,扭曲原意引發不必要誤解
杜奕瑾強調,美國商務部長在整段訪談中的發言語氣穩健,內容主要聚焦於政策考量與經濟邏輯,並未使用如「奪回」等帶有強烈敵意的字眼,也從未提及「對台32%關稅不夠」的說法。然而,台灣部分媒體與政論節目在報導時,可能因片段摘錄或自製圖卡標題等方式扭曲了原意,導致社會大眾對美國對台政策產生誤解,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敵意。

呼籲媒體審慎報導,民眾應查閱原始資料
杜奕瑾呼籲,當前全球關稅政策與製造業佈局的相關討論本就具有高度複雜性,翻譯落差與斷章取義極易造成誤解。媒體在報導國際政經議題時應更加審慎,力求準確呈現事實原貌。同時,讀者也應培養查閱原始資料的習慣,避免輕易相信片面資訊,落入認知陷阱,才能更理性地理解國際局勢。CNBC專訪盧特尼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