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國產化指標「興達海基」傳年後熄燈 大股東中鋼研議買下全部股份
【記者吳珍儀、李宜儒/台北報導】媒體報導風電國產化失敗告終,離岸風電國產化標竿廠商興達海基農曆年後可能熄燈備受關注。經濟部今表示,離岸風電相關製造業累計產值為新台幣968.76億元,目前水下基礎業者已著手規劃去東南亞設產線布局,風機零組件也已進入SGRE及Vestas等風機系統廠之供應鏈,經濟部會持續協助業者解決技術瓶頸。
中鋼持股47%為最大股東 擬買下全部股份
媒體報導國內由中鋼投資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標竿企業興達海基傳出在農曆年後吹熄燈號消息。中鋼目前仍抱持希望盼興達海基成功轉型。對於是否由中鋼買下興達海基全部股份,仍需由中鋼與經濟部討論。
為配合政府加速推動離岸風電產業之發展目標,以及支持政府產業在地化政策,中鋼於2018年4月19日投資成立興達海洋基礎股份有限公司(興達海基),資本額為新台幣34.21億元。興達海基業務範圍包含水下基礎轉接段、管架式水下基樁等。4大股東以中鋼為首持股佔比約47%;國發基金約38%,另外中鋼構、中鋼機械則分別持股約7.6%。
興達海基也成為台灣第一家動土興建離岸風電水下基礎之廠商,自歐洲技術廠商(Nervión)及技術顧問(DNV-GL)引進產製技術,結合國內供應鏈約20家廠商,於興達港「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投資興建離岸風電管架式(Jacket)水下基礎產線,基地佔地約27公頃,2020年1月起正式投產,專注於離岸風電水下基礎之製造生產。
「港深和腹地空間小」需轉型
法人指出,國內目前主要就2家水下基樁廠,一是興達海基,另一家則是世紀鋼,2家公司也被市場分別稱為風電水下基礎「南塔」及「北塔」。不過興達海基廠房在興達港,水深僅8米,是最大問題。
對於外界揣測興達海基失敗與國產化政策退場有關。經濟部表示並非如此,原因是現階段風機朝向大型發展,風機尺寸邁向14MW,興達海基港深和腹地空間皆太小,需要轉型,否則很難接新單。中鋼也與經濟部討論可能買下興達海基所有股份以利轉型。
經濟部今表示,產業關聯政策自2018年起執行至今,離岸風電相關製造業累計新增建廠投資新臺幣802.64億元,產值新臺幣968.76億元;持續協助業者解決技術瓶頸,協助業者提升大型化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水下基礎業者已著手規劃去東南亞設產線布局,風機零組件也已進入SGRE及Vestas等風機系統廠之供應鏈,SGRE更在台中港設立機艙組裝廠,之後跟著風機系統商外銷亞洲地區。
此外,經濟部能源署也澄清,躉購費率與產業關聯為兩個目的不同的政策,躉購費率制度早在2010年即上路,而產業關聯政策是2018年誕生的政策;而先推動躉購機制,再漸進轉入競價制度,是國外多數離岸風電發展成熟國家行之有年做法。
經濟部能源署說明,臺灣推動離岸風電躉購機制,係參考英國、德國等歐洲離岸風電成熟發展國家的發展路徑,初期給予合理躉購誘因,提高業者投入新興市場開發的意願,待市場成熟後即轉為競標制度;且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為法定的審定會,由許多經濟、會計、技術工程等專家組成,共同訂定具公信力的躉購費率,反映的是市場合理成本,與推動產業關聯政策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