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手術進化!引進「單孔機器人」 4孔變1孔優缺點一次看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台大醫院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今(10日)正式成立,並宣布啟用最新引進「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開啟精準微創手術領域的重要新篇章。該院院長余忠仁指出,手術傷口更小、恢復更快,不只代表技術設備升級,也是對智慧醫療深耕的承諾;台大醫院機器人手術小組主席梁金銅補充,除了傷口相對美觀、感染風險可能較低等優點,該項技術仍可能有受限,例如單一傷口開在哪個部位、疼痛可能難以分散等,都需要仰賴醫病術前的充分溝通。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据贈儀式暨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 Center for Robotic and Innovative Surgery (CRIS)成立茶會」,宣布正式啟用最新引進「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並同步成立「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開啟精準微創手術領域的重要新篇章。
余忠仁指出,台大醫療體系自2012年啟用首部機器人手術系統以來,迄今已陸續配置共計8套多孔型系統,應用範圍涵蓋泌尿科、一般外科、肝膽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等多個臨床領域;至2025年7月止,累積服務逾9000位病患,提升整體臨床照護品質的同時,也提供患者更安全、微創且恢復期短的手術選擇。

單孔機器人手術:開洞少、安全性、恢復速度都提升
余忠仁說,內視鏡手術是整個外科手術中,非常重要的手術型態轉變,很小的傷口就能達到開胸、開腹手術等相同效果,但恢復速度更快;而機器人手術則將執行交由機器人手臂執行,過程可以更穩定、效率更高。
一般機器人手術因為有4隻機械手臂,需要開4個洞、從不同部位進入後,在體內創造一個方便醫師操作的立體空間;余忠仁表示,單孔機器人手術顧名思義,是將4個孔縮成1個,因為開的洞少、安全性和恢復速度都提升。

單孔機器人疼痛感覺是否會比較改善 倒也不一定
梁金銅以不同廠牌的汽車來比較兩者的差異,也就是說,基本上這些儀器的手術原理是一樣的,醫師都會把優缺點充分告訴病人,再由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對於術後傷口數量與大小,梁金銅說,多孔系統的器械孔約有4個0.5-0.8公分的傷口,加上1個輔助吸血水、擦拭鏡頭等的助手孔,且依不同的手術類型,會有較大的取出傷口,大腸癌約4-5公分,肝癌約7-8公分,不過通常會在下腹部等不容易被察覺的地方。
單孔系統則有1個3.7公分左右的傷口,機械手臂都從此放入,所有操作與檢體取出都經由此處,另外還會有1個助手孔,不過「位置沒辦法選」是最大缺點,梁金銅說,以大腸癌為例,一定會在肚臍附近、肝癌則在上腹部,疼痛感不見得比較輕,對於某些特定手術,美觀是最大優點,例如甲狀腺癌或乳癌,可以將單一傷口藏在腋下。

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吳耀銘表示,隨著機器人手術需求逐年攀升,該院同步宣布成立院層級跨科部「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整合臨床資源與專業團隊,全面強化在臨床應用、教學訓練與研究創新三大面向的投入,並積極投入創新手術技術的推動,期許引領台灣邁入新一代智慧手術紀元,不僅標誌著技術設備的升級,更象徵著對智慧醫療的深耕承諾,未來將持續推動高品質醫療照護與跨專科合作,造福更多病患。
臨床應用成果方面,吳耀銘指出,2012年以來,台大醫院總院約7000台次、癌醫中心分院約1100台次、生醫醫院竹北院區約600台次、雲林分院斗六院區約100台次,2012至2025年7月,共訓練118位院內認證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