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脊椎手術恐癱瘓印象!北醫這招傷口1公分 術後當日可行走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名椎間盤突出病人嚴重到需要手術,65歲洪先生擔心傳統手術有癱瘓風險,過去三年靠針灸、復健牽引等保守治療,但疼痛與日俱增,今年痛到無法行走,諮詢後選擇超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傷口不到1公分且在清醒狀態下開刀大幅減少神經損傷,讓他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走動且出院。
椎間盤突出好發於兩個年齡層,北醫附醫骨科部主任吳孟晃指出,一個是30-50歲,因為運動、工作、搬重物,另一個是70歲以上,因為受傷、扭傷或年紀大退化合併不正確使用。
九成椎間盤突出病人可以透過藥物、復健、物理治療來控制,但每年仍有一萬多名患者嚴重疼痛到需要開刀,尤其出現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建議在黃金24小時內手術,超過24小時就會產生神經損傷後遺症。
65歲洪先生的第四節和第五節腰椎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導致無法正常行走,過去三年做過很多保守治療,包含針灸、復健牽引都無法有效緩解,今年五月症狀加劇,從臀部延伸到小腿嚴重疼痛無法行走、失眠,這才下定決心手術。
熱愛打羽球的洪先生相當擔心傳統手術可能傷及神經,術後有癱瘓風險,諮詢了四位醫師最後選擇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手術時間約一小時。他表示,術後當天就減輕疼痛兩到三成,可以下床走路並且出院,術後兩個月來搭配復健,現在很開心可以開車四處旅遊。
吳孟晃表示,傳統脊椎開放式手術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大範圍切開皮膚和肌肉,傷口約五到八公分,恢復期較長,老年人的共病多會提高麻醉風險和手術併發症。後來雖然有顯微鏡手術,傷口縮小到三公分,但血液會干擾畫面,一不小心仍可能傷及神經。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醫師陳淑美解釋,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能在1公分以內的切口下完成複雜的脊椎手術,不僅大幅減少傷口和組織損傷,利用高解析度內視鏡影像,更能精確辨別脊椎內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等精密結構,顯著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同時降低術後疼痛、併發症風險,讓病人快速康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吳孟晃進一步說,內視鏡的畫面非常清晰,神經位置、減壓夠不夠都一目瞭然,同時可視病人身體狀況採用清醒手術,減少全身麻醉風險,手術過程隨時觀察病人的神經反應,減少神經損傷而癱瘓的風險。
雖然超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後當日或術後1-3天內即可出院,吳孟晃仍提醒,手術三個月後才能正常運動,避免5-10%復發率,復發高風險族群包括體重過重、高齡患者、糖尿病控制不佳、手術後過早開始激烈活動、從事勞動工作者。
老人長時間臥床休養可能導致肌力流失,也可能增加跌倒及其他健康風險,吳孟晃表示,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快速復原的優勢,縮短病人住院與臥床時間,有助於長者保持身體機能,減少肌肉流失風險。
北醫附醫將超微創內視鏡運用於椎間盤切除、脊椎狹窄減壓及內視鏡脊椎融合等脊椎減壓手術,截至2024年11月已治療470位病人。北醫附醫骨科部今年4月至8月共有21位病人接受超微創脊椎手術後於當日出院,病人平均年齡為73.8歲,男女比例為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