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載人太空船維生系統、燃料成本高昂 專家:平民化關鍵在重複使用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美國波音(Boeing)研發的太空船「星際航線」(Starliner)6/5首次載人飛行,先前卻連2次臨時喊卡。對於載人太空船的發展,專家分析,載人太空船在安全性上要求嚴格,研發不易,且因價格高昂難以普及化,尤其商業用途需要高耐用度以利重複使用,且維生系統、燃料的成本也很高昂,導致價格很難降低,預估2030年載人太空船的商業市場才比較成熟。
波音「星際航線」已虧損452億元
波音數十年來一直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開發火箭、太空船等設備,2014年波音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SpaceX,共同獲得NASA商業合約,要把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ISS)。
然而,目前為止SpaceX已為NASA執行8次商業載人飛行,但波音的「星際航線」卻因通訊系統、閥門、降落傘及甚至太空船使用的一種膠帶出問題,一再推遲,帳面上已損失14億美元(約452億元台幣)。
5/6波音的「星際航線」首次要載人飛行,但在發射前2小時,因氧氣閥零件「嗡嗡作響」,擔心可能導致閥門失效,導致發射叫停,改為6/1再次發射,不料當天又因電腦控制系統在發射前3分50秒觸發自動終止指令,再次叫停發射,直到6/5第三度發射才順利升空。
載人太空船因維生系統帶來高成本
波音多次失敗,不難看出,載人太空船執行不易,要達到「太空計程車」的願景更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對於載人太空船為何不易完成,提供衛星發射、火箭仲介等服務的陽翼先進創辦人張懷謙分析,比起發射人造衛星等不含生物成分的東西,載人太空船在安全性上的要求高出許多。
張懷謙進一步解釋,載人太空船需要有維生系統、避免人在太空受輻射影響,條件十分嚴格,太空船的成本也很高。
太空船能否重複使用是太空旅行普及關鍵
另外,針對目前載人太空船的發展情況,張懷謙分析,有2種不同營運路線,第一種是承包國家計畫,例如NASA委託波音等公司將太空人送到太空站;第二種則是讓太空飛行平民化、商業化,一般人受過訓練就可上太空旅行。
太空旅行可否普及取決於價格,以「維珍銀河」的太空旅行來說,要價45萬美元(約1447萬元台幣),且真正在太空環境中的時間僅約數分鐘。
張懷謙指出,太空旅行價格居高不下,主要是對太空船的耐用度要求嚴格,因為商業使用上必須達到可重複使用,才符合經濟效益,研發成本不低;再者,太空船的結構、性能,也要盡可能讓搭乘者較為舒適,同樣需要成本。
此外,張懷謙也說,太空船維生系統、燃料的成本同樣相當高昂,種種因素導致價格很難降低。
目前維珍銀河、藍色起源(Blue Origin),以及SpaceX都已執行過太空旅行,將旅客送到太空環境當中。張懷謙表示,預估2030年載人太空船的商業市場會比較成熟,因此目前還在早期階段。
台灣著重人造衛星、火箭
台灣目前尚無企業或團隊開發載人太空船,但研發人造衛星、火箭等則較有成果。對此,張懷謙說,台灣沒有能力完成複雜的生命維持系統,且從台灣太空技術發展史來看,台灣過往沒有跟美蘇等較早發展載人太空船的國家合作,缺乏相關技術。
近年台灣在人造衛星上進展快速,福衛七號2019年升空,去年「獵風者」人造衛星也升空,可提供溫度、濕度、海面風速等天氣觀測資料,更能用於進行太空天氣數值預報。
發展中的人造衛星計畫福衛八號,是6顆高解析度的光學遙測衛星組成,第1顆衛星預計明年年底前可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