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代價高昂?不只電價上漲 外媒揭台灣更暴露「致命弱點」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台灣核三廠2號機17日晚間除役,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然而,這項政策轉變正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外媒報導,廢核政策不僅將對台灣用電量龐大的晶片產業構成威脅,也恐導致民生和企業電價上漲。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台海局勢日益緊張之際,廢除核能恐為台灣自行製造一個致命弱點: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台灣將面臨更大的停電風險,因為過去被認為中國唯一可能不敢攻擊的能源設施,屆時將不復存在。

彭博、《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近日報導,台灣政府的廢核政策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電費飆漲
受到資料中心和晶片製造商的需求推動,本世紀末電力需求預計將成長13%。然而,台灣卻在這個時候將最後一座核電廠關閉。根據彭博計算,每關閉一座核電廠,每年將增加約151億元台幣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成本支出。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分析,鑑於台灣的能源需求成長,到2030年,台灣每年可能需要額外花費約603億台幣採購液化天然氣。目前,台積電等公司已面臨電費飆漲的問題,在台廠區的電費價格高於其海外廠區的電價。
發電燃料成本上漲以及再生能源投資,更對台電的財務造成巨大壓力。台電為了維持電價,長期吸收成本。截至2024年底已累積虧損逾4200億元台幣,使政府面臨調漲企業和民生電價的壓力。
戰略致命傷
在台海局勢日益緊張下,台灣仰賴進口液化天然氣來彌補能源缺口,將會成為戰略上的弱點。一旦發生衝突,中國封鎖台灣,恐阻斷天然氣輸送,並迅速耗盡台灣的天然氣儲備。
台灣的天然氣儲備僅約11天,若運輸因衝突或災害中斷,將面臨嚴峻風險。
對台灣來說,核電攸關生存。台灣的AI晶片廠、現代生活方式和軍事力量都仰賴電力驅動,因此,中共解放軍可能會在未來衝突中試圖摧毀台灣的能源供應。屆時能源韌性崩潰不僅將削弱台灣人民的意志,也會削弱台灣軍方抵抗的能力。
此外,俄烏戰爭的例子顯示,深入敵後對能源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性攻擊,是現代戰爭的成敗因素。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核能已成為烏克蘭電網的主要電力來源。
俄羅斯透過飛彈和無人機攻擊,摧毀烏克蘭許多的水力和火力發電廠,導致其90%以上的火力發電、45%的水力發電系統無法運作。截至2024年,核電佔烏克蘭發電量60%以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俄羅斯因害怕引發核輻射,加上國際社會施壓阻擋攻擊烏克蘭的核能設施,因此不敢打核電廠。這使得烏克蘭的核電廠完好無損,烏克蘭才得以透過即時修復電網基礎設施,讓全國恢復電力供應。
同樣的,北京對核外洩的恐懼,與莫斯科可說不相上下。台灣距離中國福建省不到160公里,毗鄰中國一些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包括上海和深圳等主要金融和科技中心。
核事故也將造成中國國內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威脅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儘管中共有能力控制媒體和網路,但其領導層仍難以證明放射性污染是實現與台灣統一的必要犧牲。
此類事故還將導致世界視中國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大國,損害北京得來不易的軟實力與全球影響力。
碳排升高
失去核能後,台灣約84%的電力將仰賴化石燃料,減碳目標勢必受威脅。台灣的目標是在2035年前將碳排量從2005年的基礎減少約38%。
事實上,台灣的民意已經轉向支持核能。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指出,環境問題正促使更多民眾重新考慮核能。基金會去年11月的民調顯示,58%的民眾支持核電,23%受訪者反對。
全球的趨勢也轉向重新考慮核能。以日本為例,雖然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一度大力推動廢核,如今已改變心意重啟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