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醬油迷路2小時!媽媽哭著守護 林彥宇成社工走出過動人生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那天我要去家門口五分鐘路程的商店買醬油,卻分心追著蝴蝶、昆蟲跑,在社區迷路兩小時,媽媽默默跟隨在後不斷哭泣、憂心我的未來」,社工林彥宇分享過動症從小到大對他學業、人際關係、職場造成很大影響,「我一直想被認同和喜歡卻一直做不到,經常暗自哭泣」,大三實習讓他決定為自己負責、改變人生。

衛生福利部今日(4/25)舉辦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我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近10%,只有2%接受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2024年我國家庭內受虐兒少案件中,社工調查有過動、發展遲緩者占整體受虐兒少個案近2成。
根據衛福部2024年研究結果,未成年對長輩作出暴力行為者,近7成有特殊身心狀況,常見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泛自閉症障礙者17.8%、情緒障礙及妥瑞氏症各占4.4%、憂鬱症3.1%、注意力不集中(ADD)2.7%、其他(含有自殺意念或行為)44.9%。
「醫療加上行為治療,永遠大於什麼都不作為」張秀鴛強調,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特質,只要盡早發現、妥善運用資源,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社區療育服務單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等,特殊需求兒童也能有與一般孩子一樣的未來。

苗栗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社工林彥宇今日分享身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ADHD)的心路歷程,從幼稚園起就出現明顯過動症狀,國小三年級確診ADHD,但當時社會普遍對ADHD缺乏了解,父母聽了各種意見,擔心藥物成癮,選擇讓他以訓練代替藥物治療,但治療成效不彰。
老師寫黑板,林彥宇就追著蝴蝶跑出教室,全校一起找他,類似狀況屢見不鮮,從小到大因為ADHD,課業、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讓他很痛苦,「我一直想被認同和喜歡,可是一直做不到,經常在外面哭」,因緣際會到家扶中心當志工,認識社工這個職業,社工系大三實習照顧一名小學三年級ADHA個案,成了他的人生轉捩點。
林彥宇發現,這名孩子雖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卻在父母支持下穩定服藥、接受各種治療,當時20多歲的彥宇自覺人生一團亂,自信滿滿去實習結果表現很差,看著一個孩子如此為自己負責,讓他決定開始服藥治療和各種行為訓練。

開始治療後,林彥宇專注力明顯提升,生活改善讓他一度埋怨父母,30歲某天晚上,他問爸媽當時為他做了什麼,這才知道小時候有次媽媽想訓練他,請他去距離家門口五分鐘路程的商店買醬油,結果他一路追著昆蟲、蝴蝶,在社區迷路兩個多小時,媽媽默默跟隨其後不斷哭泣,憂心他長大會變壞、變成對社會無用之人。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讓我失去很多人,失去很多期待,受了很多傷」林彥宇說,服藥後他一點一點建立自信,所以他呼籲照顧者相信專業,向學校輔導室、特教資源、地方政府社會局求助,讓更多專業人員加入一起支持孩子,絕對比孤軍奮戰更有利。
台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表示,ADHD孩子常有衝動與專注力的問題,功課寫得慢、不易服從指令,有些家長不了解其特質,只覺得孩子不乖於是情緒失控,導致親子關係破裂。曾遇過ADHD孩子寫功課遇到挫折而大叫,家長不知怎麼辦竟用針刺孩子嘴唇,只為阻止孩子尖叫行為。
顏瑞隆建議家長,與學校溝通須建立互信基礎,盡量參與及支持孩子的學校生活,使家庭與學校的教養策略具一致性,並透過每日親子小時光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