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核電回歸 全球哪些國家重啟核電發展?最大挑戰是什麼?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十年前,全球的核能產業似乎正走向萎縮,無論是安全疑慮、成本問題,還是對放射性核廢料處理的擔憂,都讓大眾對核能失去熱情。如今,隨著科技巨擘微軟、谷歌與亞馬遜相繼宣布投資核能,以及富裕國家面對與日俱增的減碳壓力,具成本效益的核能再次回到能源議題的舞台。 2024/11/21 13:02 能源
川普提名新內政部長 柏根這觀點與新任總統願景相符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於週四(11/14)表示,他計畫提名北達科他州長柏根(Doug Burgum)擔任內政部部長,協助推動能源政策,促進石油與天然氣的鑽探。柏根一向積極提倡碳捕捉(carbon capture)技術以減少碳排放,這一立場與川普希望擴大化石燃料產量,但同時運用創新技術減少環境破壞的政策願景相符。 2024/11/15 16:33 國際 寰宇要聞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籲減碳不應排除核電 童子賢:相當中肯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兼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昨表示,台灣不能放棄任何減碳的機會,核電在技術發展上可行,不應排除,也應持續發展地熱、去碳燃氫技術。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暨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今(12日)表示,「廖院長的意見我覺得是相當中肯啊,我也謹記在心。」 2024/11/12 15:43 能源
不開心川普當選 英國環保人士朝美國大使館噴漆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美國總統大選開票結果出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擊敗了民主黨對手賀錦麗。由於川普否認氣候變遷問題,加上曾多次公開批評環保人士,表示他們是一群偽善者,為了牟取利益故意將法規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當川普宣布當選後,引起諸多環保人士不滿,週三(11/6)有環保人士朝英國倫敦的美國大使館噴漆。 2024/11/07 17:30 國際 寰宇要聞
日本核能發展未來堪憂 能登半島地震喚起民眾核災惡夢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引發核災以來,一直關閉多數核電廠。但自2022年起,為穩定電力供應並達成減碳目標,陸續重啟核電廠,執政黨自民黨不僅推動重啟閒置核電廠,更計畫興建新廠。然而,年初能登半島的地震再次喚起民眾對311核災惡夢,加上自民黨在上月大選失利,核能的未來在日本變得不確定。 2024/11/04 18:27 國際 寰宇要聞
經濟部預告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SRF將改適用汽電共生費率 接軌國際趨勢,經濟部預告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將一般及一般事業廢棄物製成SRF排除在躉購費率獎勵外。能源署表示,未來只要環境部與業者提供設置成本資料,將在汽電共生費率中新增燃料別為SRF費率,以維持一定的廢棄物處理誘因。 2024/10/26 19:06 能源
強力執行脫碳計畫 一銀對這類企業借錢「Say No」!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為加速2050淨零轉型,第一銀行再擴大限制承作煤炭企業,加大執行脫碳計畫。針對煤炭相關專案融資,及煤炭開採、燃煤發電、煤炭基礎設施占營收比逾30%的企業貸款,與非典型油氣相關專案融資,其上游開採、生產、基礎設施占營收比逾15%的企業貸款,未來均不得再新增承作。 2024/10/24 09:48 財經 金融要聞
韓國瑜國慶致詞全文|中華民國可以是台積電 「我們應團結守護台灣」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雙十國慶熱鬧展開,國慶大會今在總統府前登場。身兼國慶大會主席的立法院長韓國瑜,致詞時坦言,很多場合沒辦法高舉中華民國旗幟,但「我們要有骨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存在」,稱中華民國可以是台積電、慈濟、奧運選手跟在座的各位,呼籲大家整合不同的思想,共同追求「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美麗台灣是我們的家;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寶」 2024/10/10 11:27 政治 黨政要聞
國慶大會Live|韓國瑜:很多場合無法舉國旗 但要有骨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的存在」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今天是中華民國113年生日,國慶大會在總統府前熱鬧展開。稍早陸軍航特部駕駛CH-47直升機吊掛約65坪大的巨幅國旗穿越觀禮台,而今年國歌領唱代表別具意義,邀請3位年齡9旬、曾參與過抗共古寧頭戰役的英雄藍玉璋、王華嶽、歐陽鈞,其中歐陽鈞更是當年在古寧頭沙灘上,發射第一發砲彈的戰車駕駛。國慶大會主席韓國瑜致詞時說,中華民國存在不容易,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中華民國保護台澎金馬,「我們一樣要有骨氣、勇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是存在。」 2024/10/10 10:13 政治 黨政要聞
英國最後一座燃煤電廠關閉 煤電發源地今成G7首棄用國家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中央社】煤電發源地英國的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周一(9/30)正式關閉,終結這個帶動工業革命國家142年的煤電歷史,並成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首個棄用煤電的國家。 2024/10/01 09:02 國際 寰宇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