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520談話全文|聚焦擴大與美國合作 出招盼解朝野僵局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今發表執政周年談話,向國人報告1年來的成績,包括3個委員會階段性成果、如何迎戰美國關稅挑戰、對美談判原則,他強調將擴大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經濟合作。賴也回到政治現實面,首度鬆口,將指示國安團隊規劃向在野黨主席進行「國安情勢簡報」,盼化解朝野僵局。 2025/05/20 09:56 政治 黨政要聞
賴清德:推動智慧醫療與健康產業 打造生醫兆元產業為護國神山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今出席生策會年會致詞時表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發展先進醫療與健康科技產業刻不容緩。無論是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推動的生醫與精準健康政策,或是其上任後規劃的「健康台灣」藍圖,生策會都發揮關鍵角色,該會不僅集結產業力量提出具體建言,也以實際行動協助政府推動政策落地。 2025/05/09 16:13 財經 產業脈動
「癌症新藥百億基金保持水位」!賴清德:每年用多少補編多少 【記者許皓婷/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今(4/27)日出席出席「2025健康台灣全國論壇」,針對癌症新藥基金,他表示,政府今年先編列50億元預算,後續會持續編列,並不是100億元用完就結束,希望未來用多少,隔年可以再補編列多少,確保新藥癌症基金水庫,一定都要維持一定的水位。 2025/04/27 16:14 政治
健保修法「醫界籲暫緩」!邱泰源:沒共識不會倉促上路、有的先行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為改善醫事人員血汗低薪,健保署拋出「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法,擬新增針對醫事人員的「最低薪資」保障,未達標醫療院所將不予健保特約。今(4/14)民進黨立委賴惠員等立委與多個醫師公會表達疑慮,呼籲政府暫緩修訂,衛福部長邱泰源開記者會強調,醫界心聲都有聽到,但健保環境已10多年沒改,有共識的可以先走,沒共識一定會跟醫界相關團體好好坐下來溝通,尋求共識,在沒有共識前不會倉促上路,希望把辦法改的更符合人民跟醫界。 2025/04/14 14:35 生活 醫藥
健保修特約制度惹議!一刀切恐釀醫療斷層 醫界籲差異化設計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研擬修法,若醫事人員健保月投保金額未達標,醫事機構將列入不予健保特約,盼改善醫事人員待遇。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呼籲,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的推動模式,依照醫院層級與地區資源差異,設計具彈性的標準與過渡期,並保留評估與例外申請機制,避免一刀切造成醫療斷層。 2025/04/12 11:02 生活 醫藥
健保擬新規引醫界反彈!員工薪資未達標不特約? 邱泰源緩頰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研擬修訂「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若醫事服務機構的專職醫事人員健保月投保金額未達一定標準、未公開最低及平均健保月投保金額,將列入不予特約,醫界擔心診所倒一片。衛福部長邱泰源今日表示,用什麼方式保障醫事人員待遇都可討論,現在還在蒐集各方意見。 2025/04/11 19:33 生活 醫藥
力挺護理師!新光醫院5月起加薪6.5% 長庚例行7月調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拍板自今年5月1日起挹注42.2億元改善急診壅塞,鑑於足夠護理人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新光醫院今日(4/2)宣布,今年5月1日起再調升全院輪值三班護理人員薪資6.5% ,預計每年多支出3900萬,白班護理人員薪資平均將可達63,300元。長庚醫療體系則每年7月例行加薪,過往加薪幅度約4%。 2025/04/02 18:11 生活 醫藥
健保再加碼救急診!觀察床護理費增6成 診察費比照病房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署今日(3/7)第二次召開急診壅塞之健保因應策略研商會議,確認急診診察費及護理費拆分且各調升健保支付點數10%,急診觀察床的醫師診察費比照病房診察費,觀察床護理費調升六成,加上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分別比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給付,預估一年增加40億元預算,比先前估算30億元更高。 2025/03/07 19:33 生活 醫藥
健保30|險遭「健保土石流」沖垮!就醫「三多」沉痾難改 提高自費擴大醫療不平權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享譽國際的台灣健保制度,曾在2011年出現重大危機與挑戰。當時前監察委員黃煌雄領銜的全民健保總體檢,完成健保實施以來最全面,最深入醫療第一線的田野調查報告,揭開以「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為核心的第三波健保改革序幕! 2025/03/01 07:51 生活 醫藥
台灣健康表現輸日韓星!專家拋3改革 調高健保費、急重症支付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全民健保便利性高,但台灣在全球健康指標評比上位居全球第35名不甚理想,落後於日韓、新加坡,健保制度永續性是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專家表示,若要讓健保制度永續,當前最迫切的就是提升健保財務韌性,建議從三大方向改革,包括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調高住院及急難重項目健保支付標準、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納入健保給付。 2025/02/22 11:58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