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能發展未來堪憂 能登半島地震喚起民眾核災惡夢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引發核災以來,一直關閉多數核電廠。但自2022年起,為穩定電力供應並達成減碳目標,陸續重啟核電廠,執政黨自民黨不僅推動重啟閒置核電廠,更計畫興建新廠。然而,年初能登半島的地震再次喚起民眾對311核災惡夢,加上自民黨在上月大選失利,核能的未來在日本變得不確定。 2024/11/04 18:27 國際 寰宇要聞
經濟部預告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SRF將改適用汽電共生費率 接軌國際趨勢,經濟部預告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將一般及一般事業廢棄物製成SRF排除在躉購費率獎勵外。能源署表示,未來只要環境部與業者提供設置成本資料,將在汽電共生費率中新增燃料別為SRF費率,以維持一定的廢棄物處理誘因。 2024/10/26 19:06 能源
強力執行脫碳計畫 一銀對這類企業借錢「Say No」!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為加速2050淨零轉型,第一銀行再擴大限制承作煤炭企業,加大執行脫碳計畫。針對煤炭相關專案融資,及煤炭開採、燃煤發電、煤炭基礎設施占營收比逾30%的企業貸款,與非典型油氣相關專案融資,其上游開採、生產、基礎設施占營收比逾15%的企業貸款,未來均不得再新增承作。 2024/10/24 09:48 財經 金融要聞
韓國瑜國慶致詞全文|中華民國可以是台積電 「我們應團結守護台灣」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雙十國慶熱鬧展開,國慶大會今在總統府前登場。身兼國慶大會主席的立法院長韓國瑜,致詞時坦言,很多場合沒辦法高舉中華民國旗幟,但「我們要有骨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存在」,稱中華民國可以是台積電、慈濟、奧運選手跟在座的各位,呼籲大家整合不同的思想,共同追求「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美麗台灣是我們的家;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寶」 2024/10/10 11:27 政治 黨政要聞
國慶大會Live|韓國瑜:很多場合無法舉國旗 但要有骨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的存在」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今天是中華民國113年生日,國慶大會在總統府前熱鬧展開。稍早陸軍航特部駕駛CH-47直升機吊掛約65坪大的巨幅國旗穿越觀禮台,而今年國歌領唱代表別具意義,邀請3位年齡9旬、曾參與過抗共古寧頭戰役的英雄藍玉璋、王華嶽、歐陽鈞,其中歐陽鈞更是當年在古寧頭沙灘上,發射第一發砲彈的戰車駕駛。國慶大會主席韓國瑜致詞時說,中華民國存在不容易,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中華民國保護台澎金馬,「我們一樣要有骨氣、勇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是存在。」 2024/10/10 10:13 政治 黨政要聞
英國最後一座燃煤電廠關閉 煤電發源地今成G7首棄用國家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中央社】煤電發源地英國的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周一(9/30)正式關閉,終結這個帶動工業革命國家142年的煤電歷史,並成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首個棄用煤電的國家。 2024/10/01 09:02 國際 寰宇要聞
泰國批准加購90兆瓦太陽光電 向「屋頂種電」家庭用戶買電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泰國近年來擁抱綠色能源,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並推動屋頂型太陽能板的安裝,以期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根據泰國媒體周一(9/30)報導,能源部門近日考慮增加向安裝屋頂太陽能板的家庭購買太陽能發電量,作為推廣潔淨能源並鼓勵更多住家加入屋頂太陽能板安裝的行列。 2024/09/30 15:06 能源
台泥最新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報告 自然相關營收逾405億元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台泥發布最新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報告,台泥因低碳新能源轉型計畫,逐步採替代循環新技術,減少自然資源使用、提升再生能源與利用模式及增加水資源循環效率等,2023年所創造之低碳產品與服務營收超過405億元,佔合併總營收37%。 2024/09/18 14:16 能源
巴西野火創14年新高!煙霧覆蓋範圍是台灣面積139倍 降雨變黑雨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巴西野火季通常始於7月,8至9月進入高峰,但在今年聖嬰現象(El Nino)影響下,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及濕地潘塔納爾(Pantanal)都面臨更乾燥與更炎熱的情況,巴西全境面臨44年來最嚴重乾旱,導致野火異常激烈,迄今野火燃燒產出的煙霧覆蓋巴西將近60%的國土,幾乎是台灣面積的139倍,降下的雨也成了黑色。 2024/09/14 12:23 國際 寰宇要聞
中秋烤肉注意!她昆蟲、鋁箔紙、木炭飛入眼 他眉毛被燒眼瞼驚見鐵絲 【記者古和純/高雄報導】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準備與親友烤肉同歡,大快朵頤,但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提醒,烤肉時,無論食材、焦炭或雜物,都可能透過煙燻、風吹飄進眼睛,嚴重者恐造成角膜或結膜受傷,進而影響視力,一名女子去年中秋節烤肉,眼睛飛入昆蟲、鋁箔紙和木炭;另名友人則是烤肉架鐵絲吹入眼瞼。醫師提醒,若眼睛覺得刺痛且流淚不止,切勿搓揉,盡可能早點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2024/09/13 16:47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