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分隔島長香菇 醫提醒別當「菇勇者」:嚴重恐致肝腎衰竭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連日豪雨轟炸中南部,高雄市鳳山區的分隔島一度出現野菇,農業單位推測應為綠摺菇,毒物科醫師提醒,這是最常引起中毒的菇類,通常在食用後1至2小時內出現嚴重的腸胃道症狀,比較需要注意的是6小時以上才出現症狀的菇類,曾有民眾「混菇」食用,導致出現腎衰竭等症狀,緊急洗腎才搶回一命,提醒民眾「路邊的香菇不要亂吃」。

高市農業局:分隔島上的應為「綠褶菇」
「菇島」爆紅後,分隔島成了臨時打卡熱點,接連有民眾在社群平台分享照片,更吸引人專程開車、騎車前往「朝聖」,甚至直接穿越馬路或站在分隔島上擺拍,為避免引發交通事故,警方決定當場將其移除,避免再成為民眾衝馬路的誘因,鳳山分局提醒,切勿因一時好奇擅自穿越馬路,以免釀成意外。
高雄市農業局表示,鳳南路分隔島長出的菇類,應是「綠褶菇」,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主要生長季節為春夏秋季,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而綠褶菇常在大雨過後長出。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所以稱為「綠褶菇」。

食藥署統計:5年33起食用菇類中毒通報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分類」統計,2020年至2024年共33人因食用蕈類中毒通報。台中榮總毒物醫學部主任毛彥喬說,避免野菇中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非養殖的菇類「不要隨便亂吃」,如果真的吃到了且出現症狀,要記得將食用到的菇類帶到醫院,讓相關專家判斷是哪種菇類中毒所致。
因誤食導致中毒的菇類中以綠褶菇最常見,毛彥喬表示,由於通常在1至2小時內出現腸胃道症狀,病人會比較容易警覺,比較麻煩的是6小時以上才出現症狀的菇類,甚至可能引起肝腎衰竭等症狀。
夫妻吃到「混菇」症狀相隔約10小時
毛彥喬指出,曾有位50多歲民眾,在山裡採摘多種野菇後烹煮時用,患者太太在症狀較輕微,食用後很快就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推測吃到其中一種菇類,病人本身可能吃到初期症狀不顯著的菇類,隔了10小時以上,才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送到第一家醫院就診後已有腎衰竭症狀,後來才轉送至中榮治療。
綠褶菇通常很難到腎衰竭的程度,所以這個個案後來經洗腎治療後已慢慢恢復。毛彥喬說,多數菇類中毒會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治療仍以補充水分、電解質等症狀治療為主;其餘如布雷白環蘑同樣會導致中毒,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