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蘋果在中國生產的利弊 《WSJ》:全美製iPhone要價逾11萬元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智慧手機iPhone製造商蘋果(Apple),在美國政府日前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列入高額「對等關稅」豁免清單後,暫時鬆了口氣,然而美媒周六(4/12)分析指出,這仍然無法解決蘋果嚴重依賴其協助建立的中國大陸製造業經濟。蘋果許多零件會繼續在中國生產,若移回美國製造,估計一支全美國製的iPhone將要價高達3500美元(約11.3萬元台幣)。

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12日指出,蘋果在川普政府這波貿易戰中,看來是受到最嚴重的打擊企業之一。因此,白宮11日深夜宣布豁免iPhone、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時,蘋果獲得喘息機會。
由於川普把矛頭指向了蘋果主要生產設備的中國大陸,針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徵收54%關稅,在招致中方反制後,關稅稅率數日內一路飆升至145%。
正研究如何轉移回美國
報導指,課稅45%已將嚴重削弱蘋果在美國銷售中國製造設備所帶來的巨額利潤,而驟升至145%則可能徹底抹殺蘋果先前的利潤。目前還不清楚豁免期限會持續多久。
自川普4月2日宣布徵收新一波對等關稅以來,蘋果股價已下跌約11%。11日宣布的豁免可能會使美國人無需為iPhone、iPad平板電腦和Mac電腦支付更多費用,同時也保護了蘋果的可觀利潤率。
儘管如此,美中之間的裂痕或許只是暫時惡化。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非常龐大且複雜,無法輕易移動。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在研究如何將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回美國,但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蘋果關鍵零組件仍將在中國生產
《華爾街日報》也指,蘋果若把產品的最終組裝分散到印度和越南等其他低成本國家,可能有助於避開中國關稅的部分影響,但這無法抵消其對美國主要全球競爭對手的依賴,因為蘋果設備中許多關鍵零組件仍將繼續在中國生產。
與Nike等美國大品牌一樣,蘋果成為與中國合作的全球化先驅。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曾表示,蘋果要在美國生產iPhone將會很困難,因為美國缺乏足夠的勞動力,就算能僱到工人生產,最終也是相當貴的成本。華爾街主要投資公司暨券商韋德布希(Wedbush Securities)估計,一支完全美國製造的iPhone,售價可能達3500美元(約11.3萬元台幣)。

花了40年才在中國建起製造供應鏈
曾在中國負責蘋果公司組織發展工作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格思里 (Doug Guthrie) 表示,「中國花了40年的時間才建立起一條複雜的製造供應鏈,現在放棄簡直是一場災難。」
蘋果與中國電子產品供應鏈如此緊密聯繫的原因之一,是該公司參與該供應鏈的建立。蘋果20多年前就開始與中國供應商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協助在中國建立由 1000多家供應商組成的生態系統;其中蘋果製造合作夥伴富士康(Foxconn)在鄭州建造規模龐大的園區,被稱為「iPhone城」。
格思里在為蘋果研究替代方案時發現,其他國家並不具備成為製造業中心的潛力。以印度為例,儘管擁有大量工人,但官僚主義使得快速行動變得更加困難。就算印度官員希望藉由此次美國對中國徵收新關稅的機會,延攬蘋果供應鏈除了最終組裝以外的更多作業,但這仍需要費時數年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