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難培養諾貝爾獎得主 陳文章揭因:沒長期研究、缺大規模團隊
【記者王良博/宜蘭報導】台灣並未有本土培育的諾貝爾獎得主,對於如何培養人才,台大校長陳文章分析,台灣缺乏長期的研究計畫、研究團隊規模也不大,是需要改善的方向,且要努力參與國際性重要學術組織,樣才有機會培育諾貝爾獎得主。

114年全國大學校長會議2/20、2/21在宜蘭舉行,今天下午鄭英耀與國立大學校院協會、國立科大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共同舉行記者會。
鄭英耀在記者會中表示,台灣投入很多資源跟人才培育,卻無法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大學未來可以如何努力,是台灣人才、學術研究重要議題。
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台大校長陳文章則說,觀察諾貝爾獎得主很多的國家,美國有很好的研究環境,吸引學者耕耘重要創新領域,日本則長期支持規模較大、較長期的計畫,反觀台灣,多數研究計畫期程太短,且不同時代有不同鼓勵效用。

陳文章進一步指出,假設台灣希望培養諾貝爾獎得主,必須長期培育,在每個階段給不同資源,但現在比較長的研究計畫,也就只有5年期限,團隊規模也不大,不容易達到很好成效。
再者,陳文章分析,參與國際重量級學術組織也很重要,可讓研究獲得認可,提名諾貝爾獎時可以被認可研究。
他也建議,台灣教授做研究幾乎都是個體戶,應該協助拓展團隊規模。
整體而言,陳文章表示,研究計畫不應每年審查、持續時間僅有5年,又有過於量化的指標,這樣才有機會培育諾貝爾獎得主。

陳文章也說,台灣是80年代後,研究人力才大幅增長,培養重點人才需要一些時間養成。
此外,鄭英耀提到,教育部內部有在規劃,現行高教深耕計畫的經費補助,是給予各大學,但各大學有其特色研究領域,未來會加碼,讓一些高教深耕計畫的經費,直接進入各個系所。
鄭英耀進一步解釋,有些學校有特殊亮點,其研究領域可以引領風潮,對於一些學科排名在世界前百名的系所,將加碼直接補助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