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罹攝護腺癌!也是台灣熟男殺手 發生率第3名、死亡率10年增44%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82歲美國前總統拜罹患侵襲性攝護腺癌(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 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在台灣也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僅次於大腸癌和肺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間增加44%,現已成為全國癌症死亡率第5名,成為台灣男性健康的隱形殺手。

拜登罹攝護腺癌且擴散至骨頭
拜登的辦公室周日(5/18)指出,拜登16日被診斷出罹患侵襲性攝護腺癌(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骼。總統川普在自家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祝福他早日康復。
攝護腺癌發生率第3名
國民健康署去年底發布最新統計,2022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2021年增加11.5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順位與2021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其餘序位與2021年相同。
熟男隱形殺手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明,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攝護腺癌危險因子包括年紀≧50歲、家族史、肥胖、高糖分飲食與環境等,非單一因素造成。
前列腺癌(攝護腺癌)被稱為「熟男隱形殺手」,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前列腺癌位居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逾3成患者確診時已是第四期,相較於美國8%高出甚多。

全國死亡率第5名
發生率排名較2021往前移2個名次,2022年新確診9062人比2021年增加1581人,確診年齡中位數為72歲。另外,據統計,前列腺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間增加44%,現已成為全國癌症死亡率第5名。
50歲後罹癌風險提高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醫師表示,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高齡、家族病史、肥胖與飲食習慣,男性50歲後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大幅提升,台灣研究也發現若家族中父親或兄弟曾罹患前列腺癌,個人罹癌風險將提高3.9倍。
50歲以上每年至少檢查一次
查岱龍說,前列腺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5年存活率接近100%,但若發現時已經第四期,明顯影響患者生命預期時間,定期篩檢與早期診斷是關鍵,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至少檢驗一次PSA值,若有家族病史,則應從45歲起定期篩檢,以及早評估罹病風險。

攝護腺癌成因
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指出,前列腺癌病因不明,最常見的男性致病危險因子如下:
★年齡:前列腺癌在45歲以下是少見的,危險性隨著年齡而增加。
★遺傳:家庭成員有患前列腺癌的病史。
★種族:歐洲及美國的患病率較亞洲區高。
★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質及膽固醇食物者,前列腺癌與飲食中脂肪的攝取量有明顯呈正比的關係。
★生活習慣:長期吸菸者。
★藥物:注射或服用男性激素可能成為前列腺病症高危險群。如果前列腺癌串者再以男性荷爾蒙改善性機能,也會加重病情。
★環境:空氣污染、肥料、紡織、橡膠、接觸重金屬(電池及油漆),均可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