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下周公布匯率操縱國報告 央行:台灣應進觀察名單不會列入黑名單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全球排隊與川普協商調降對等關稅,市場台幣升值可幫助美國赤字,央行外匯局長蔡炯民今天特地開記者會澄清,匯率不應當作解決美國貿易談判議題,並強調台灣央行「阻升又阻貶」,台幣15年升值20.3%,3年來已賣匯300多億美元,非外界誤會央行只阻升。

美國財政部下週很可能公布匯率操縱國報告,央行認為台灣應該只會列入觀察名單,不會被列入匯率操縱黑名單。
美國Fed前主席及前財長Janet Yellen(2019)也反對將匯率操縱制裁條款納入貿易協議中,她認為若在貿易協議中納入匯率操縱制裁條款,恐會限制一國貨幣政策有效性。
台灣央行指出,自金融自由化及全球化以來,匯率主要由金融帳決定,貿易逆差或經常帳失衡與匯率的關聯性,較20年前已大為降低,想單獨透過匯率調整來解決有其侷限;各國均應藉由儲蓄、投資與財政預算等調整,改善其經常帳失衡現象。另匯率操縱難以判斷,不宜將匯率操縱之制裁條款,做為貿易協議或談判議題。

蔡炯民說,台幣這幾年對韓元、日圓、人民幣都是升值,僅對新加坡幣貶值幾%。市場趨勢若是台幣升值,央行不會刻意讓台幣貶值。美國赤字但美元仍走強,沒有貶值,這就是因為金融帳,美國吸引各國資金湧入所造成。
至於近來市場投資人也擔憂美債疑慮,他也釋疑美債沒有問題,川普對等關稅宣布因市場沒信心曾大跌,與高度槓桿交易有關,不是長期投資人拋售,現在已經恢復到4.33%水準。

川普1.0政策希望透過對其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加徵關稅方式,以減少美國貿易逆差;實際上其對中國貿易逆差轉移至其他貿易對手,形成破口,且美國貿易逆差亦呈擴大。本次川普2.0為防堵前述破口,採行全面加徵關稅方式,並觸及非關稅議題(包含非關稅壁壘及匯率議題)。
多數學者認為,美國貿易逆差根源在於國內儲蓄不足,若美國無法增加儲蓄,無法有效改善貿易逆差問題;而順差國亦應增加其消費及投資,改善超額儲蓄的問題。蔡炯民強調,要解決全球經常帳失衡問題,不能僅仰仗匯率或單一國家調整,各國均須調整其內部失衡(超額儲蓄或儲蓄不足)。
央行指出,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及資本自由移動下,國際資金鉅額且頻繁移動,已成為影響匯率變動之主因,因此,以匯率做為調整貿易失衡之工具亦變得更加困難,成效有其限制。
此外,美元作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想縮小貿易逆差更加困難。在當前全球貨幣體系下,美元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面臨特里芬難題(Triffin’s dilemma 或稱Triffin’s Paradox),即美國須提供國際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美國易有貿易逆差;而順差國資金流入美國則挹注美國儲蓄不足,壓低美國國內利率,此現象將進一步促進美國消費及投資,更不利其縮小貿易逆差。
法國央行副總裁Agnès Bénassy-Quéré指出,如果歐元、人民幣等也可被當作準備貨幣,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準備貨幣,可更好地發揮其作為調整美國國際收支及美國貿易逆差的工具;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並未符合多極化之國際貨幣體系條件,且仍高度倚賴美元。

經常帳(貿易帳)失衡反映經濟結構問題,僅以匯率調整有其侷限。自全球金融自由化以來,全球貿易持續存在失衡問題。IMF及OECD等研究報告亦認為,全球經常帳失衡的問題不能僅以調整匯率的方式解決,而是須解決各國內部失衡的問題,改善各國投資與儲蓄失衡的問題,才能達成外部均衡。
隨全球價值鏈興起,以中間財出口為主的經濟體(如台灣),匯率對貿易影響弱化。例如,台灣商品出口集中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出口對進口的引申需求大,出口內含進口的比重高,因此,匯率變動對進口的影響將抵銷其對出口之效果,難以有效縮減台灣貿易出超。
2010年至今,BIS編製之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升值約20.3%,同期間台灣經常帳對GDP比率,由2010年之8.3%增加6個百分點至2024年之14.3%;反映來自國外(美國)需求成長之所得效果及全球供應鏈調整,為我國近年來經常帳順差擴大之主要因素。

對於台灣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短期跨境資本移動已造成新台幣匯率升值或貶值的重要因素 。2024年台灣外資資金進出及本國資金進出相對於商品貿易為19.3倍。此外,新台幣匯率常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走向及國際美元走勢等牽動。
蔡炯民指出,經常帳失衡反映經濟結構問題,解決全球經常帳失衡問題,不能僅倚賴匯率或單一國家調整。順差國及逆差國均應調整國內投資與儲蓄失衡問題,其中順差國應致力縮減超額儲蓄;逆差國則應增加儲蓄,以解決儲蓄不足問題。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 Martin Feldstein(2014、2017)表示,美國長期經常帳逆差反映國內儲蓄過低,而非貿易夥伴匯率政策;Fed自推出量化寬鬆(QE)等非傳統性貨幣政策後,已沒有立場指責他國操縱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