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藥入台免審換關稅降? 專家不認同:損害本土製藥業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台灣電子資訊、鋼鐵、金融、機械、汽車零組件、建材、家電等產業將被課徵32%重稅。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獻策,政府可考慮凡經美國食藥局核准的藥品,免再經過台灣食藥署審查,換取美國對上述產業調降關稅,不過學名藥協搖頭「這不是籌碼,而是損害本土製藥業」。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表示,台灣輸出到美國的藥品很少,反倒台灣從美國進口很多新藥,台灣對進口藥品課徵的關稅也非常低,所以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假如未來延伸到藥品,對台灣整體藥品市場影響也很小。
但是目前美國藥品進入台灣,即使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仍得再經過台灣食藥署審查,張鴻仁指出,美國核准的藥品平均花費一年時間獲得台灣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這會延後國人使用新藥的時機,若拿掉這項技術障礙其實有利於國人,新加坡就是省略重複審查程序,美國食藥局核准的藥品可直接核准在新加坡上市。
張鴻仁認為,我們希望美國調降對台灣電子資訊、鋼鐵、金融、機械、汽車零組件、建材、家電等產業的關稅,想跟美國談判要拿出籌碼,所以我個人建議政府參考新加坡做法,凡經美國食藥局核准的藥品,免再經過台灣食藥署重複審查就可在台灣上市,換取美國對上述產業調降關稅。

不過這項建議讓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直搖頭,表示尊重張鴻仁教授的論點但不同意,現在台灣為了加強藥品供應鏈韌性,不斷地希望跟國防一樣重要的製藥產業能夠被政府重視與扶植,如此才能從根本改變我們有70%以上藥品費用支出是花在進口藥。
陳誼芬憂心,如果開放美國FDA通過的藥品均可以免再經過台灣食藥署(TFDA) 審核,那麼會以此條件進到台灣的藥品就不只限於美國的藥品,而是世界各國只要通過美國FDA核准,就都可以進到台灣,「這是一個很失衡的現象」。
「這不是籌碼,而是損害本土製藥產業的讓步,後果實在令人不敢想像」,陳誼芬指出,自從健保署署長石祟良上任以來,已經做了很多加速新藥上市的措施跟政策的改變,相信跟著健保署的腳步還是能夠讓國人比較快速使用到國際新藥,實在不宜以不對等的審核機制改變現有的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