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脫歐時代2|迄今四大難題未解 英國下一步該如何走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英國在歷經脫歐公投的紛擾、正式脫歐迄今近4年半時間,期間換掉四位首相,最新數據顯示經濟規模因為脫歐縮水6%,相當於每年損失1400億英鎊(約5兆7917億元台幣)。然而根據分析,英國迄今仍有四大難題未解。
本月23日是英國脫歐公投8周年,迄今正式脫離歐盟逾4年5個多月;2020年1月1日,時任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稱讚這一天是英國新黃金時代的開始。然而事實證明,兌現政治支票比出一張嘴要困難得多。
如今,強生早已下台,根據《泰晤士報》分析指出,現任首相蘇納克採取更加務實的態度,尋求修復與歐洲的關係,但有些問題仍然「一如既往地存在分歧」,「包括英國控制邊界的能力、英國的經濟利益、北愛爾蘭協議,以及在歐洲境內的移動自由」。
8年連換4位首相
回首這趟脫歐旅程,讓英國迄今8年一連換掉4位首相;從發動2016年6月23日脫歐公投的卡麥隆、任內啟動脫歐程序的梅伊、帶領英國於2020年1月31日正式脫離歐盟的強生、上台即推出減稅措施引發英鎊和公債暴跌的最短任期首相特拉斯。
而如今為了挽救因脫歐衝擊經濟而荷包大縮水的民心,蘇納克宣布提前大選,有意趁通膨下降和經濟成長改善之際保持執政優勢。
新聞時事周刊《The Week》英國版在一篇分析報導中,點出英國脫歐迄今懸而未決的四大難題。
經濟
貿易金融顧問公司瓦拉巴事務所(Vallabh Associates)創辦人瓦拉巴(Sanjay Vallabh)指出,英國脫歐的經濟影響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 但財政部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預測指出,英國脫歐後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關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指出,脫歐「為英國最重要的貿易關係帶來摩擦,並打擊英鎊幣值,造成進口產品變得更貴,進而導致英國特別高的通膨」。
倫敦經濟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自2019年以來,脫歐造成英國食品價格通膨飆升,使得英國人這段期間採買雜貨的費用增加近70億英鎊(約2878億元台幣)。
歐盟迄今為止仍然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去年8月,英國政府在三年內第5度宣布推遲對從歐盟進口的食品進行健康和安全檢查,此舉表明「英國仍在努力克服脫歐帶來的痛苦後果」,「增加了英國企業的成本,對貿易、投資增添壓力,並最終影響經濟增長」。
新貿易協定
英國脫歐後一直努力與世界上最大和一些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洽談自由貿易協定。這也是強生當時誇耀英國脫離歐盟「束縛」後「陽光明媚的高地」。
然而強生誓言要在2022年10月之前與印度達成的協定,迄今懸而未決,而與美國的談判,則被擱置到11月總統大選之後。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現在與大約70個國家和歐盟簽署了「原則性貿易協定」,但其中大多數只是「延緩」;意味著這些條款與英國脫歐之前相同,且「其中有些是與英國幾乎沒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簽署。
移民
對許多投票支持脫歐的人,移民是關鍵因素,但自從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限制解除以來,英國的淨合法移民數量大幅增加。2022年移民人口增加近75萬,是英國脫歐公投前一年的兩倍多。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移民正在補充英國的勞動力,並加深城市的多樣性,這也許是英國脫歐最有形的早期遺產」,「但這卻讓那些力挺脫歐以減少邊境漏洞的人感到震驚」。
北愛爾蘭
隨著脫歐,英國與管轄的北愛爾蘭之間的貨物,再也無法經由歐盟成員國愛爾蘭的陸地未經檢查通行,這也是當初脫歐談判最大關卡「硬邊界」。根據去年2月達成、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溫莎框架》(Windsor Framework),從英國進口並留在北愛的貨物能使用「綠色通道」,豁免檢查,且這些物品將貼有「不適用歐盟」的標籤,以防止在開放邊境銷售。而貨物若從英國本土要運往愛爾蘭及歐盟其他成員國時則用「紅色通道」,仍需接受檢查及海關管制。
但智庫「英國與改變中的歐洲」(UK in Changing Europe)資深研究員雷蘭(Joel Reland)指出,這形成了「三分流」(trivergence)局面,意指北愛爾「跟歐盟和英國的法規都產生分歧,創立出三套獨立的規則,且遊離在兩套規則之外」。監管分歧也導致北愛爾蘭政治陷入僵局。
下一步怎麼走?
英國正式脫歐這4年來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緩慢但穩定的趨勢支持與歐盟更緊密結盟。YouGov一項調查發現,約51%)的英國人現在支持重新加入歐盟,其次是42%支持加入歐盟單一市場。相較之下,只有31%支持英國維持與歐盟目前關係。
被看好贏得下屆大選的在野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表示,一旦重新執政,將尋求在2025年就英國與歐盟的《英歐貿易合作協定》(TCA)進行重大重新談判。但他排除以正式成員資格重返單一市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