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賴清德劃紅線釀大罷免挫敗! 一句話澆熄派系金主下資源動力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大罷免轟轟烈烈延燒6個月,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下達的動員令言猶在耳,首批24+1名單昨全敗北,讓綠營臉都綠了,下一批7罷免案更是剉咧等,「實在太難看了」「國民黨被玩成這樣,不會加倍報復回來嗎」是綠營內部的普遍擔憂。
追根究底,賴清德劃下紅線「禁談補選」恐是大罷免大失敗癥結,地方黨務人士直言,民進黨這次沒有綁選舉,大家各懷鬼胎,派系跟金主不會想放資源幫忙;而公民團體沒經驗,碰上國民黨執政縣市組織、地方動員,民進黨又被動協助,罷免結果是可預期的。

礙於國會朝小野大,執政黨一年多來咽喉被在野陣營緊緊掐住,藍白強勢作風、修正一系列爭議法案,讓青鳥行動轉化為大罷免,北中東選區二階連署達成率接連破130%安全門檻,大罷免大成功震天價響喊了半年,昨天24藍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無一過關,讓罷團、民進黨灰頭土臉。

賴清德不綁補選 派系金主不想砸錢白忙一場
地方黨務人士受訪表示,民進黨向來在初選投很多資源、敢開錢,可是這局,賴清德劃下紅線,要求現在不要講補選,威脅「誰講就不徵召誰」,不綁選舉,各派系跟金主不會想砸錢來幫忙,大家各懷鬼胎,誰也不想下放資源出錢出力後,最後提名的是其他派系人選,白忙一場。
事實上,從去年底罷免行動醞釀至今年初遍地開花,賴清德、黨秘書長林右昌一直「不沾鍋」,賴在內部會議提醒,勿讓公民運動被貼上「政黨對抗」的標籤,林右昌也公開稱「罷免不是民主政治常態」,認為透過罷免來增加綠國會席次,這角度不健康。
直到二階連署過程,賴、昌才轉變策略,設定黨公職罷免作業KPI、要求各選區辦宣講座談。

罷團主導難敵藍組織動員
不具名黨中央幹部認為,一階、二階到三階投票都是公民團體在撐著,這一群人不等同民進黨的支持者,要用民進黨系統去灌在他們身上,罷團一定會不開心;在沒有介入的空間下,民進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盡力催出自己的支持者出來投票。
該名幹部強調,這也是賴主席說的,「民進黨的每一個人都要站在公民團體的後面,跟他們並肩作戰」,而不是帶領作戰,「我們催我們的票,公民團體做他們的事,黨不要影響罷團的主體性。」
賴清德耳提命令「做公民團體後盾」,最後時刻也下達軍令,要黨公職站出來「相挺」罷團護國大遶境活動,地方黨務人士吐露難處,黨中央一直在講尊重公民團體,不能夠喧賓奪主,但地方組織感受是「他們(罷團)沒有要你做的,你不能做;要你做的,你就要趕快配合」,不論時間多麽緊迫,這種狀況變成是第一次碰政治的公民團體完全主導。
該人士進一步說,被罷立委本身有組織、加上藍營執政縣市,「母雞、組織、行政資源都藍的」,公民團體不懂國民黨地方組織、黑金系統有多強,遑論農漁會系統之綿密,錢丟下去、條件談好就總動員,而民進黨在這邊被動協助、又沒綁選舉,怎麼會贏,從頭到尾就注定輸。
據了解,民進黨中央在最後關鍵一個月,有下放資源、配給罷區地方黨部百萬元不等金額,用於車掃、簡訊、派報、辦活動,但對照國民黨中央、地方資源,是小巫見大巫,也為時已晚。

執政黨應展風度 檢討溝通技巧
「24+1」罷案全失利,綠營人士搖頭直呼「實在太難看了」,第二批更艱困選區的7件罷免案怎麼玩下去,也憂心,「國民黨被玩成這樣,不會報復回來嗎?」,預期未來3年執政黨會「非常不好過」,國家會大亂。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表示,罷免機制雖能反映立即的民意,但制度設計上不希望變動太快,因此罷免門檻高,某種程度是傾向現狀維持。
王宏仁觀察首批大罷免操作,罷方各式議題都打,從立院表現、個人爭議、藍綠衝突到親共…,有的議題層次太高太複雜,讓選民無感、未能感受影響面,「從這次的結果來看,把什麼東西都放到議題操作,其實並不成功。」他建議,罷方可以更具體化,加強論述被罷立委的個人荒腔走板、不適任行為。
綠營擔憂國家動盪、執政團隊難為,王宏仁認為,民進黨團主戰派顧及施政要順利,必須態度軟化,讓國人跟在野黨感受到「民進黨是一個有風度的政黨」,既然罷免結果如此,就是尊重,從立法院到行政院,都要重新檢討跟在野如何有技術性地溝通合作,「這不是人的問題、是技術問題」,執政黨得展現溝通姿態,以讓剩餘任期能好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