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疫情創18年新高!多來自印尼 關節痛到身體彎曲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今年國內屈公病確定病例創18年同期新高,疾病管制署表示,2025年截至目前累計1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同期新高,感染地以印尼為多,與登革熱最大差異是會出現長期關節痛,「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可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

台南夫妻赴印尼探親染屈公病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4月21日累計11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印尼(9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其中包括一起家庭群聚,為台南市夫妻(50多歲男、30多歲女)春節期間至印尼探親出現關節痛、肌肉痛,2月初返國後就醫採檢均確診。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發病初期症狀也與登革熱相似,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痛、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典型登革熱則不會出現長期關節痛。屈公病的英文「Chikungunya」在非洲坦尚尼亞當地語就是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
新生兒、長者和三高患者易重症
屈公病比起登革熱較少死亡,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
屈公病的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巴西今年7萬多例屈公病最嚴重
疾管署表示,全球屈公病疫情於今年截至3月,累計約8萬例病例及46例死亡病例,分布於美/非/亞洲14國家/地區,主要集中於美洲地區,其中巴西逾7萬例為多;法屬留尼旺島今年疫情嚴峻,病例數已逾1萬例。
鄰近國家印尼今年屈公病疫情上升,印尼衛生部已於今年2月對屈公病病例數上升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布警報。新加坡今年亦有報告病例,印度去年累計報告23萬餘例且高於前1年病例數(約20萬例)。
近期國內氣溫轉熱,各地偶有降雨,有利病媒蚊孳生,疾管署呼籲,預防屈公病與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為清除孳生源,民眾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徹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皮膚裸露處使用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