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台大學者結合質譜技術與AI 5分鐘診斷癌症!獲頒吳大猷獎

生活 文教
2025/04/29 18:42
六百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國科會今(29)日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其中,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開發一項癌症篩檢技術,利用質譜技術及人工智慧(AI),僅需5分鐘,就可以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有助於快速診斷癌症,連他的太太,也是藉此技術,相當早期就發現罹患乳癌,可及早治療。

國科會今日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國科會提供 zoomin
國科會今日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國科會提供

166學者研究獲肯定

國科會今天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頒發113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39位、「傑出研究獎」82位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45位,共計166名得獎學者。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是獎助並鼓勵副教授(含)以下的學者,投入學術研究與持續提升學術表現;「傑出研究獎」分為「基礎研究類」及「應用研究類」兩類,前者研究成果以突破科學問題為主,「應用研究類」則是對社會、環境等實務面,有重要貢獻。「傑出特約研究員」則是獎勵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次,且執行特約研究計畫或傑出學者研究計畫等,合計滿6年。

國科會今日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國科會提供 zoomin
國科會今日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國科會提供

5分鐘快速篩檢癌症

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開發一項新的癌症篩檢技術,利用質譜技術及AI,判斷健康細胞與癌細胞的化學組成不同之處,此一技術僅需5分鐘,就可以判斷是良性細胞還是惡性細胞,有助癌症診斷。

徐丞志回顧,會投入此項技術研發,主要是因為很多人進行癌症檢查後,要等候約2週的檢驗報告,才能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這段期間面臨忐忑不安的身心煎熬,且許多手術過程中,若要及時檢驗是否為惡性腫瘤,得花上半小時,用此技術能縮短所需要的時間。

對於目前此技術的開發進度,徐丞志說,目前還在臨床試驗,並準備進行創業募資,未來還需要通過衛福部認證通過,才能實際在臨床上進行應用。

他也提到,開發此一癌症篩檢的技術,他的太太也是受惠者,在進行檢查後,發覺身體有狀況,藉著此技術,快速發現有乳癌跡象,因此在相當早期的階段,就被診斷出來並治療,此事也讓他覺得,這項研發有很大意義。

徐丞志開發一項新的癌症篩檢技術,5分鐘就可診斷是良性還是惡性。王良博攝 zoomin
徐丞志開發一項新的癌症篩檢技術,5分鐘就可診斷是良性還是惡性。王良博攝

流體技術解決石化業問題

此外,台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蔣雅郁同樣是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主,她開發一項流體操控技術,此技術是建立新的多相流介面科學理論,並整合於全域流體操控技術當中,可解決製藥業、石化業與精緻化學品製造業裡面,下游純化石會遇到的問題,像是長時間等待重力沈澱分層而導致製程中斷等。

蔣雅郁說,此一技術能解決製藥業、石化業等產業的問題,讓加工技術升級,也減少耗能、污染等。

她也提到,此項流體操控技術,可以應用於不同的重力環境當中,像是降低石化業、製藥業等轉移到太空環境的成本。

蔣雅郁(右)研發的流體技術,能解決製藥業、石化業問題。國科會提供 zoomin
蔣雅郁(右)研發的流體技術,能解決製藥業、石化業問題。國科會提供

微藻助碳中和、循環經濟

另外,獲得「傑出特約研究員」的東海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嘉修,開發出一項微藻負碳技術,可利用工廠廢氣,養殖微藻,實現工業減碳,且微藻藻體還能轉化為生質能源,邁向碳中和跟循環經濟的目標。

他也開發出微藻細菌共生系統,成功應用於畜牧廢水與工業廢水處理,此系統可藉由微藻,吸收廢水中的氮、磷等,並由細菌分解有機物,改善水質。

張嘉修開發出一項微藻負碳技術。王良博攝 zoomin
張嘉修開發出一項微藻負碳技術。王良博攝

台師大12人獲獎創新高

除此之外,台師大研發長許瑛玿表示,該校今年有2位教師獲得「傑出特約研究員」、2人拿到「傑出研究獎」,及8人獲頒「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總數創下新高。

她也分析,該校對年輕學者有許多支持,包含提供經費進行跨國合作,以及給予彈性薪資的鼓勵,另外,對於表現優異的年輕教師,會協助爭取玉山青年學者,讓薪資增加。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國科會 # 吳大猷獎 # 徐丞志 # 蔣雅郁 # 張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