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今年拆3座國小旁天橋!蔣萬安下令無預警人次監測
【記者許皓婷/台北報導】台北市和平新生天橋擁有42年歷史,但台北市政府去年11月正式拆除,當時引起不少反彈聲浪;台北市長蔣萬安在市政會議拍板,今年評估拆除3座位於國小旁的天橋,包括興雅、銘傳及三興,他也下令拆除前召開地方說明會,充分跟民眾溝通,蒐集各方意見做評估,並要求新工處無預警進行相關人次監測。

蔣萬安1日主持市政會議專案報告,針對北市人行天橋拆除流程,他裁示,未來拆除天橋作業,依照新工處SOP,天橋是早年「車本位」的產物,也就是讓開車族有優先的用路權,要求行人與學童走到天橋;但現在道路是「以人為本」,再加上高齡化社會以及照顧各年齡層及身障朋友權益,所以逐步拆除天橋,絕對是正確的方向。
蔣萬安表示,考量行人通行的安全、結構耐震強度的因素,交通局針對學生路隊行經動線、接送區域等考量,另外,現在人在使用的橋樑養護、結構檢測評估以及維修補強,也要請新工處確實執行。
另一方面,蔣萬安說,今年評估預計拆除三座陸橋,皆是位於國小旁邊,包括興雅、銘傳及三興,有關的評估拆除前召開地方說明會,要充分跟民眾溝通,所以請新工處邀集學校家長、在地里長,或是周邊商圈自治會等,蒐集各方意見做評估。

蔣萬安強調,聽取在地居民意見是作為拆除天橋與否很重要的考量,另方面透過監測數據,了解實際的使用人次,也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數字,今年列入評估拆除的三座天橋,也要請新工處無預警監測一段時間實際的使用人次,在地方說明會上如果碰到反對的意見,會是一項很重要說服的數據指標,所以請新工處無預警進行相關人次監測。
另外,針對使用率低的天橋,蔣萬安也指示,除了拆除以外,也可以思考作為其他用途,比如去年到美國紐約有去看High Line Park,原本是一個廢棄的高架鐵路,經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再利用鐵道的空間以及周邊社區,成為紐約市現在最熱門人氣景點的一個區域。所以一座天橋有沒有可能成為一條爬滿綠色植物,甚至有流水、水池的地標,要請新工處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