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熱!他竟「發炎到冒泡」 「4大熱傷害」NO.1令人超意外

生活
2024/06/27 10:50
JL 文章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中央氣象署持續針對全台18縣市發布高溫特報,今天白天屏東縣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極端高溫的機率。熱浪除要注意中暑、慎防熱傷害之外,醫師也發現炎症患者機率增加,甚至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到冒泡」的案例,提醒大家出門尋找陰涼處,並大量喝水。衛福部指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也是最常見的情況,令許多人因此輕忽。

近日高溫,若必要外出時請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左林林攝,右為蜂窩性組織炎到冒泡的案例,翻攝自姜冠宇臉書。
近日高溫,若必要外出時請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左林林攝,右為蜂窩性組織炎到冒泡的案例,翻攝自姜冠宇臉書。
分享 加入好友

這是其中一位蜂窩組織炎到冒泡的案例,這還不是我手上最嚴重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在臉書提醒,近來蜂窩性組織炎的案例不少,碰到不少比例下肢或關節「化膿」、鼠蹊部腫大,且族群不只長輩,也包括了年輕人,他發現疑似跟「熱浪會促進炎症」有關。

【推薦新聞】「阿彌陀佛姐」騎單車被撞!滿臉是血 目擊者驚:超級恐怖

 

姜冠宇收治一位蜂窩蜂窩組織炎到冒泡案例。翻攝自姜冠宇臉書
姜冠宇收治一位蜂窩蜂窩組織炎到冒泡案例。翻攝自姜冠宇臉書

熱浪促進炎症

姜冠宇指出,今年3月美國心臟協會舉辦的生活方式與心臟代謝科學會議提到,一個人從沒有熱壓力,到有中等熱壓力,相當於UTCI 每升高 5 ℃,關鍵發炎標記物的水平會增加:單核細胞(4.2%)、嗜酸性球(9.5%)、自然殺手T細胞(9.9%)及腫瘤壞死因子-α(7.0%)。額外發現 B 細胞減少(-6.8%),顯示人體記憶特定病毒和細菌並產生抗體來對抗它們的適應性免疫系統「降低」了,這也是為何這個脆弱族群都來住院

國際生物氣象學會(ISB)的UTCI基於人體對熱度的感受和適應程度,提出「通用熱舒適度評價指數」(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超過攝氏46℃屬「極端熱度」,而攝氏32至38℃則屬「強烈熱度」。姜冠宇表示,因此,在夏季最熱的日子裡,人們他們可能面臨更高的熱暴露風險,也可能更容易感染疾病或發炎。

連日高溫,機車族騎車要注意防曬。林林攝
連日高溫,機車族騎車要注意防曬。林林攝

熱傷害種類與症狀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衛福部指出,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嚴重程度與患者年紀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

1.熱痙攣:
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熱暈厥:
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熱衰竭:
主因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中暑:
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容易出現勞動型中暑,須多補充水分。翻攝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容易出現勞動型中暑,須多補充水分。翻攝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自我檢測是否中暑

民眾可確認,是否出現頭昏頭痛、虛弱口乾、肌肉痛肌肉痙攣、嘔吐、反應變慢,渾身虛弱不對勁、皮膚燙體溫高和失去意識超過1分鐘等症狀,如果多處症狀符合,代表有可能就是中暑了,請立即停下所有正在進行的活動,千萬不要自己硬撐,以免錯過急救黃金時間。

自我檢測是否中暑表。翻攝自衛福部官網
自我檢測是否中暑表。翻攝自衛福部官網

知新聞 Line 官方帳號

# 溫度 # 太熱 # 發炎 # 熱痙攣 # 熱昏厥 # 熱衰竭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