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觀點|強逼台積電與英特爾結合 將是極為複雜的考驗
【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彭博》專欄作家Catherine Thorbecke指出,台積電和英特爾從企業文化到製造營運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而且美國政府可能不會支持外國公司營運英特爾在美國國內的工廠,強逼台積電與英特爾結合將會是極為複雜的考驗。

Catherine Thorbecke在18日刊出的一篇專欄中指出,試圖強行讓台積電與英特爾建立合作關係,將會是極為複雜的考驗。根據報導,川普政府已要求台積電收購英特爾美國工廠的控股權,但這項要求的可行性正面臨各方質疑。據《路透》報導,華府可能不會支持外國公司經營英特爾國內工廠。同時,台灣許多人擔心台積電被迫轉移其尖端技術能力,並放棄其戰略優勢。這點尤其重要,因為這種主導地位不僅使台積電領先於競爭對手,而且許多人相信這能保護台灣免受中國大陸潛在侵略。
從更實際的層面來看,這2家晶片製造商在企業文化到製造營運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台積電憑藉其純代工方式徹底改變了整個產業,而英特爾則一直在生產其協助設計的晶片。對於台積電來說,接管英特爾在美國的工廠或將其整合到自家工廠中,將是一個耗時且昂貴的難題。
目前還不清楚此次擬議的合作是否足以恢復英特爾的輝煌。正如英特爾臨時共同執行長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在最近的財報會議上所說:「沒有快速解決辦法。」英特爾未能有效抓住AI(人工智慧)熱潮,在技術上進一步落後於競爭對手,去年營收創下10多年來最低水準。
這一切與台積電的強勁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引人注目的是:大約5年前,2家公司的市值大致相當,但現在台積電市值卻是英特爾的9倍。台積電先前似乎敏銳地意識到了扭轉英特爾的命運有多麼困難。早在去年10月,當魏哲家被問到是否有興趣收購英特爾的工廠時,他回答說:「一點也不想。」
儘管台積電的改變似乎是應川普團隊的要求而做出的,但這並不會改變英特爾面臨的愈來愈大的挑戰。
Catherine Thorbecke指出,台灣並沒有像川普所說的偷走了半導體產業,而是透過開創矽谷忽視的客製化晶片製造商業模式,而取得了領先。
川普的關稅威脅並不能恢復美國國內晶片生產。台積電可能會將這些成本轉嫁給客戶,而其最大2家客戶輝達和蘋果正處於美國科技雄心的核心位置。美國科技領袖不會樂意為尖端晶片支付更多費用。
台積電運作英特爾工廠的提議,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況且目前也還不清楚英特爾是否願意接受這筆交易,這項交易可能涉及其他美國晶片設計公司,以消除外界對外國所有權的擔憂。
台積電的代表和川普團隊應該找到一個中間立場,不需要與英特爾進行複雜且昂貴的合作。台積電可以先對其位於亞利桑那州的現有美國晶片製造業務,提供更多投資。這將有助於實現川普贏回生產的目標,同時仍允許台積電將其技術控制權保留在公司內部。在抗衡中國大陸方面,台積電和美國科技業是站在同一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