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育在地穿山甲 學者揪馬頭山居民合作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穿山甲在全球都是飽受獵捕威脅的物種,今(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科會介紹,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在馬頭山進行穿山甲研究,採用獨特的無線電追蹤技術,研究穿山甲的食物網機制、建立在地保育模式,團隊還跟社區居民合作,設立社區通報機制,居民也能參與研究工作。

穿山甲盜獵情況嚴重
穿山甲因被視為重要的中藥材,因此在全球獵捕情況都很嚴重,族群飽受威脅,國科會今天舉行學術成果記者會,說明推動政府及民間共同保育穿山甲的案例。
針對穿山甲族群現況,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表示,穿山甲是全世界獵捕最多的物種,獵捕壓力造成族群減少,走私案例也層出不窮,穿山甲族群每年約減少10萬隻,而台灣2017年時統計,約有2萬隻,近年南部、東部數量有增加。

他也提到,穿山甲在生態上的重要性在於,穿山甲以螞蟻跟白蟻為食,在用爪子去挖土壤中的螞蟻跟白蟻過程,會促進土壤更新,且一隻穿山甲一年可以吃掉3000萬隻螞蟻跟白蟻,是生態控制的重要角色。
創新無線電追蹤技術
孫敬閔的研究團隊在國科會支持下,在高雄馬頭山進行穿山甲的保育及生態研究,團隊利用穿山甲食性組成與季節變化的資料,了解穿山甲、白蟻和植物枯落物,在食物網中的維繫機制,協助建立穿山甲的在地保育模式。

孫敬閔團隊還發明一套特殊的野生動物追蹤方式,利用無線電追蹤技術,把追蹤器裝設在穿山甲的鱗片上,可以長期追蹤穿山甲,也不會讓動物受傷,團隊還以此紀錄,發表了全球首個穿山甲活動紀錄的研究。

另外,孫敬閔指出,台灣穿山甲較無盜獵問題,但卻會受到遊蕩犬隻攻擊,造成尾巴被咬斷,但小穿山甲是趴在媽媽尾巴上移動的,尾巴斷掉,會導致小穿山甲很難抓緊媽媽的尾巴,團隊除了記錄下全世界第一筆野外穿山甲的哺育過程,也紀錄到斷尾10公分的穿山甲,如何育幼。

社區居民成保育助手
此外,孫敬閔團隊在馬頭山的穿山甲研究,也跟社區居民合作,設立社區通報機制。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說,馬頭山的穿山甲密度很高,2019年起和孫敬閔聯繫進行深入研究,開啟合作契機。
孫敬閔則說,有些穿山甲會遭遇路殺,因此當地居民若看到穿山甲,會協助留置並通報給團隊,當地居民也會參與研究工作,像是協助操作無線電追蹤器等設備。

他稱讚,馬頭山許多居民會守護穿山甲,是很棒的一件事。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楊嘉棟也說,國外穿山甲很少見,常常被發現就如獲至寶、被拿去賣,馬頭山的穿山甲受到社區保護,孫敬閔團隊可以在當地監測高達11隻穿山甲,是全世界不得了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