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高管:儒家文化賦予亞洲晶片製造優勢 「這2國」具備完美工作文化
【于倩若/綜合報導】台積電前高階主管楊光磊接受《Nikkei Asia》採訪時表示,「儒家文化」賦予亞洲晶片製造優勢,但警告說,「關鍵的」人力資源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楊光磊曾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他表示熟練的工程師和紀律嚴明的工作文化,是亞洲先進半導體生產的2大優勢,但不能認為這些是理所當然的。
美國和歐洲在幾十年前將其在這項領域最初的領先地位,讓給了亞洲,現在正在推動重要的晶片生產,回到各自的國內發展。
楊光磊告訴《Nikkei Asia》:「對於任何想要發展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的國家來說,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半導體製造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它有超過1500個製造步驟,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精密測量、人類智慧、經驗和知識,才能正確完成。」
台灣擁有全球90%的先進晶片製造產能,隨著出生率下降,人們對勞力短缺的擔憂日益加劇。產業領導者台積電,正與頂尖大學合作設立半導體專業研究所,以解決人才問題。
楊光磊幾十年來在晶片業的觀察使他相信,亞洲的「儒家文化」非常適合現代晶片製造。
他說:「製造晶片涉及複雜的流程,你必須把所有事情都做對。這些事情不適合進行大量的爭論。大多數時候,它需要高精準度和訓練有素的人才,並且能夠嚴格遵循使晶片正確運行的規則和標準操作程序。」
他補充說:「這就是為什麼我仍然認為台灣和韓國是2個擁有發展半導體製造業完美工作文化的地方。你需要擁有這群受過紮實工程訓練的訓練有素專業人員,你需要他們願意遵守命令並願意加班以把事情做好。」
儒家文化強調尊重長輩和有經驗的導師以及維護傳統。它也注重社會和諧和集體主義,其中群體的福祉優先於個人的福祉。
他說,日本也有類似的工作文化,可能有助於其重建晶片產業。
相較之下,西方文化價值觀優先考慮創造力、創新和獨立思考,這些都是打造新產業所需要的。
早在1980年代,美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楊說,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已經改變了製造業的思維方式。他說,要恢復這種優勢「將需要大量時間,並為晶片製造樹立這樣的心態。」
他也認為,如果美國想要重新獲得晶片製造領域的優勢,就需要像1980年代那樣,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亞洲文化和技術移民。
然而,文化並不是唯一的因素。
多年來,美國頂尖科技人才對進入半導體製造業較不感興趣,部分原因是還有其他高薪科技工作可供選擇。根據Glassdoor的數據,半導體製程工程師的平均年薪約為14.4萬美元,而軟體工程師的平均年薪為14.5萬美元。
楊光磊說,即使是中國大陸也在處理這個問題,因為許多來自頂尖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選擇不加入晶片業,「還有很多其他提供更高薪酬的行業可供選擇,例如金融和網路業。在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方面,中國大陸嚴重缺乏半導體人才。」
早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第1代全球半導體人才就在美國培訓。這些工程師在美國以及新加坡和台灣等亞洲經濟體的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光磊說:「然而,中國大陸缺乏第1代晶片人才,隨後也沒有很好的智庫或企業來指導和支持其產業發展。早期中國大陸完全依靠在台灣長大並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人,來建設其晶片產業。」他列舉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及其後來的執行長邱慈雲和王寧國等例子。
他說,中國大陸的另一個問題是工作流動率和升遷率很高,「很多時候,年輕人在晶圓廠工作1、2年後,沒有經過適當的培訓,就從一個職位跳槽到另一個職位,因為中國大陸每年都會新建很多晶圓廠,這為人才奠定了相當不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