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面臨三重夾擊卻屢創新高 目前該如何投資?專家推3層防護投資策略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聯準會7月褐皮書傳遞矛盾訊號,一方面美國經濟活動增溫,另一方面企業卻憂心進口關稅升高對物價形成上漲壓力,經濟展望呈現「中立至輕微」悲觀。弔詭的是,在股市估值偏高、通膨威脅與企業獲利被成本侵蝕三重夾擊下,美股卻屢創新高,彷彿又回到「金髮女孩經濟」的榮景。

面對看似撲塑迷離的風險與創新高的股市,投資人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究竟是該趁著股市高點獲利了結,還是繼續參與這波多頭行情?「其實答案比想像中簡單。」中租基金平台總經理蘇皓毅引用JP Morgan 1988年至2024年底的研究指出,即使在標普500最高點買入,1年後的平均報酬為13.4%,而任一時點買入後1年的平均報酬為12.4%,兩者幾乎無差異。所以,「進入市場且持續留在市場,才是投資致勝的關鍵,而不是猜測進場時機。」
這套「反擇時」投資哲學,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更顯珍貴。觀察第一批新對等關稅名單公布後各國股市反應,市場似乎不是很在意關稅議題。僅關稅明顯高於4月版本的國家,其股市才出現負面反應,美股反而不受影響還逆勢創下新高。 蘇皓毅分析,這反映市場對關稅議題的「適應性」超乎想像。
市場若走向FAFO交易有利非美資產
不過,從6月CPI年增率來看,關稅效應似乎開始反映在美國物價。關稅到底影響企業EPS多少?消費端物價上來的趨勢如何?這些問題無疑成為今年金融市場的「夏季風險」。
「投資人恐懼的時刻,往往是機會的開始。」蘇皓毅強調,關稅成本屬一次性反映,摩根士丹利與中金公司均預期主要通膨壓力將在第4季度浮現。IBES統計數據更顯示,分析師預估明年第1季標普500指數EPS年增率將由個位數重回雙位數成長,印證企業獲利韌性。
儘管「美國例外論」受到挑戰,但自4月中起,美股表現仍強於美國以外股市。貿易談判進展將推動市場信心(軟數據)走升,放鬆管制政策則激勵金融股表現,加上AI 發展領先其他國家等因素,都支持美股續走高。不過,若市場走向FAFO交易路線(Fool Around and Find Out,胡作非為自食惡果),則對非美資產有利。
先建立向下扣款機制
在這波「不確定性中的確定行情」裡,蘇皓毅提出「三層防護」投資策略。首先是建立「向下扣款機制」來防備通膨高於預期導致的市場拉回,透過定期定額在市場回檔時加碼進場。
如果關稅反映到通膨的增幅較緩和,金融市場仍有正面回應的可能,故第二層防護建議以「美國加上非美資產」,包含基本面佳的新興市場國家,形成「多元配置策略」,在景氣沒有衰退疑慮下,均是再次參與市場的良機;第三則是「股債並進」,在高殖利率環境下布局固定收益,為退休現金流預做準備。
從債券市場角度觀察,6月通膨數據顯示部分商品價格呈上升趨勢,關稅影響正在顯現,聯準會可能需要再觀察2至3個月通膨走向。不過,不論是投資等級債或非投資等級債,公司債市場困境指數均呈現下滑趨勢,美國企業破產率相對前3年稍微墊高,但無異常上升。

持續參與遠比完美時機更重要
蘇皓毅認為,聯準會「Keep For Longer」 的政策或許不如市場想的長久,現階段投資固定收益,就是要先把握住較高殖利率階段,耐心等待關稅對通膨的影響淡去。建議非投資等級債投資側重較高的現金流,短期投資等級債則側重穩定現金流與下檔防禦性,投資人可依風險承受度,設定非投債與投等債基金組合,先持有部位即先擁有現金流。
因應市場不確定性,蘇皓毅建議善用兩大投資利器持續積累財富為退休做準備:定期定額投資人宜多利用「中租靈活扣」左側交易向下扣款功能,持續不定額加碼扣款及單筆抄底加碼,創造資產增值的機會;資金較充裕者則可運用「中租母子鎖利GO」機制掌握股債雙資產,透過單筆申購「債券型基金」做為母基金,再從母基金自動定期定額扣款投資「股票型」子基金,達成「進可攻、退可守」的資產配置。
「在市場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的時代,持續參與遠比完美時機更重要。」蘇皓毅總結。7月份中租基金平台正式推出TISA帳戶,投資新手也只需每月1000元就能定期定額參與投資,即使身處關稅與通膨的雙重考驗中,也能輕鬆累積退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