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將談判貿易戰會休兵嗎? 《日經》列你必須了解的5件事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為首的美中高層官員,將於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討論擾亂全球市場、打擊消費者信心,讓大國之間商品運輸大幅減少的關稅戰。

這是自美國總統川普開始提高對中國關稅以來,兩國首次進行的高層交流。在一波關稅報復下,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已飆升至145%,中國則對美國產品徵收125%的關稅。川普周四表示,他預計即將舉行的會談將是實質性和友好的,並暗示他的關稅注定會下降。
至於雙方進行談判是否意味著協商即將達成?或是距離關稅緩和還很遙遠?日經也整理投資人必須了解的5件事。
為什麼美國現在尋求與中國緩和關係?
自4月2日所謂的「解放日」以來,川普宣布對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徵收高額對等關稅,面臨愈來愈大的政治和經濟反彈。首先,美國金融市場遭受重創,美國股票、債券和美元遭受異常拋售,投資人對美國資產的信心動搖。
4 月 9 日,川普改變主意,宣布對除中國以外的大部分商品徵收關稅暫停 90 天,隨後股市反彈。許多華爾街銀行警告稱,他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美國今年陷入經濟衰退。摩根大通目前認為這可能性為 60%,高於先前估計的 40%。
儘管市場已恢復一定程度的穩定,但由於美國買家暫停訂單,過去幾周中美之間的貨物流動急劇下降。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沃爾瑪和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在與川普的私人會晤中警告商品短缺和價格上漲。

中國方面則採取強硬態度,有些人認為這迫使美國修改策略。上海外語大學高級研究員高建表示,「迄今為止,川普團隊針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均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目標。現在重新與美國接觸有利於穩定世界經濟,這也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
美國和中國將在多快、多大程度上降低關稅?
儘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在4月底表示,他預計「很快」就會緩和局勢,但分析人士警告稱,這進程可能會曠日廢時。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史蒂芬奧爾森表示,貝森特即將在瑞士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會晤,「這只是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一場持久且艱難談判中的第一步。」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雙方已經做出了一些讓步,但並未降低整體關稅稅率。
根據《日經》報導,與美國對部分智慧手機和電子產品免徵 145% 的關稅一樣,中國近幾周也悄悄列出一系列產品清單,從晶片到藥品和飛機發動機,這些產品將不會受到 125% 關稅的打擊。

紐約投資顧問公司22V Research的希爾森(Michael Hirson)和宋厚澤(Houze Song)表示,如果川普願意在沒有重大先決條件下取消關稅,中國也會做出回應,如果美國要求中國先做出讓步,北京可能會等待。
希爾森和宋補充說,如果雙方都不願妥協,他們可能會堅持使用有針對性的關稅豁免來管控經濟陣痛。「這可能會延長等待更大範圍取消關稅的時間,意味著透過出口管制等非關稅措施持續進行針鋒相對的行動。」
一些經濟學家對談判開始後逐步降低關稅抱持更大的希望。
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 Chetan Ahya 表示,我們相信美國和中國都希望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但他也承認,談判可能會很複雜,需要時間才能完成。
他認為,美國可能在 6 月底將對中國的貿易加權關稅降至 60%,然後在年底前進一步降至34%,以取消與芬太尼問題相關的20%關稅。然而,即使如此,對中國的關稅仍將高於大多數其他國家面臨的10%關稅,且仍可能阻礙許多貿易。

中美之間是否即將達成協議?
自從川普競選總統以來,有些人認為他可能會尋求透過一項解決兩國諸多分歧的全面協議,從根本上重塑美中關係。但許多專家表示,目前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諸如台灣緊張局勢或川普政府尋求將中國股票從美國交易所退市等問題的討論可能不在議程之內。
研究公司龍州經訊 (Gavekal Dragonomics)合夥創辦人Arthur Kroeber表示,對他而言,任何實質協議都要求華盛頓放鬆對中國企業進入美國業務和技術的限制,並允許它們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
他表示,「真正能夠顯著改變中美兩國合作條款的協議,是承認中國企業能在美國投資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協議。」他認為,由於華盛頓對中國的主流看法,這種情況極不可能發生。更現實的是,美國和中國可能會達成一項「本質上是表面的」協議,雙方都降低關稅,以換取某種形式的管理貿易。
達成協議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許多觀察家認為,中國官員仍不確定川普政府真正想要什麼,以及他們能提供什麼回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霍夫曼表示,只要明確美國的議程,對北京來說就是一個正面的結果。川普政府提出各種目標,從徹底與中國脫鉤到與其他國家結盟對抗中國以及消除雙邊貿易逆差。
在瑞士會談之前,貝森特表示,美國和中國有共同利益,美國並不尋求脫鉤。 他說,「我們想要的是公平貿易。」
分析家也想知道,川普給予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也將出席會議)多大權力來指導貿易政策。其他人則表示,不信任和不相容的要求將阻礙任何希望。

近年來,華盛頓一再敦促中國決策者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依賴出口驅動的成長模式。北京駁斥國際社會對其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多數批評。
華盛頓保守派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中國項目高級主任辛格爾頓表示,競爭從根本上仍未解決,雙方都在爭取優勢,同時又避免表現出屈服的姿態。雙方仍在試探,都要求對方先採取行動。
美國可能也會觸及中國的一些痛處。川普本周在廣播節目中表示,他打算將入獄的香港傳媒大亨黎智英作為貿易談判的議題之一。黎智英是已停刊的《蘋果日報》老闆,目前因涉嫌國家安全罪受審。

川普表示:「我認為談論黎智英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他過去曾誇口說,他可以「百分之百」讓黎智英出獄。
如果貿易僵局持續下去,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如果美國和中國繼續實施高額關稅,世界經濟將遭受衝擊。
世界貿易組織4月警告稱,中美之間的貿易禁運如果持續下去,可能導致全球商品貿易減少 1.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個月也將今年世界經濟成長預測從1月的3.3%下調至2.8%。
雖然美國消費者可能會面臨貨架空空、價格上漲的問題,但在中國,原本運往美國的過剩商品需要在國內或其他國家消化。預計將加劇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通貨緊縮壓力。
不過,有些人表示,中國佔上風,有更強的能力承受經濟困難。龍州經訊的Arthur Kroeber表示,中國的盤算基本上是,中國管理通貨緊縮比美國在政治上管理滯膨更容易。
僵局對其他亞洲國家來說也是壞消息。許多國家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依賴美國的需求以及從中國進口,法國外貿銀行的埃雷羅 (Alicia Garcia-Herrero) 表示,這意味著他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