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精選|川普暫緩關稅台灣如何談判? 學者指「恐沒得選」只能盡量壓低金額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延緩關稅90天後,台灣列入首波與美國談判名單,雙方已進行協商,台灣如何扭轉局勢?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說,川普的「經濟牌」不意外地再度走上保護主義老路,他直言「川普這回又揮動關稅大棒,對台灣來說,坦白講不太可能有什麼選擇權。」

「關稅招」川普玩得熟也玩得兇
據了解,川普宣布除中國之外暫緩90天實施對等關稅,要讓各國與美國談判,賴清德總統證實,台灣已列入第一波談判名單,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也表示,美國時間11日將與台灣、以色列代表針對關稅問題進行對談。
柏雲昌指出,「川普這一套(關稅)就是政治表演」,用關稅來操作貿易問題,其實早在2016年第一次當選時就玩過,這次回來,不只打中國,連美國盟友也一併納入名單,「大家都要乖乖排隊來談條件」。
柏雲昌說,川普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認為「關稅一課,東西貴了,大家就不買外國貨,這樣就能改善貿易逆差」。但問題是,事情不能那樣直線推導。「全球市場早就一環扣一環,你對我課,我也可以回敬,最後反而是雙輸。」川普要的應該是政治效果,讓選民看到他兌現政策承諾強硬護國。
川普關稅延後90天不是談判而是威脅
在柏雲昌看來,川普推關稅政策的邏輯,不是談判,而是威脅。「這是一種霸凌式的操作,講白一點,就是你不聽話,就修理你,他不是要你來跟我談,而是要你來低頭,簽下我要的條件。」
這種方式對多數國家有效,特別是對那些出口依賴美國的國家。「你可以說他是黑道老大,但偏偏他的市場最大,大家又不能不理他。」柏雲昌舉例,像台灣、日本、南韓對美國出口比重高,美方一句話,可能整條供應鏈就得重組。
尤其像台灣這樣的經濟體,本身規模小,又有主權問題,在國際貿易場上更是被邊緣化。「我們不是WTO裡能發號施令的大國,也沒有像歐盟那樣的政治後盾,當美國要你讓利,只能乖乖說好。」
針對美方宣布延後90天徵收部分關稅的作法,有媒體解讀為「給盟友緩衝」,但柏雲昌不這麼看。他認為,這只是美國行政資源不足。
「現在全世界都來找美國談關稅減免,但美方人手就這麼多,不得不一批一批談。」這90天的延後,其實是川普政府為了擠出更多談判空間,而非真的要大家坐下來好好討論。「這就像老師要處罰全班,但一下罰不完,只好排時間表,第1周罰這幾個,第2周再罰另外幾個。」

台灣幾乎沒得選只能配合
至於台灣該怎麼辦?柏雲昌直言「台灣沒有籌碼可言。」他分析,雖然台灣對美國的出口占比不是最大,主要出口地仍是中國和東南亞,但關鍵是台灣的出口結構對美國有高度依賴。
「尤其是一些科技與高附加價值產品,例如半導體,雖然台積電夠大、夠強,但美國若要求設廠、技術轉移,台灣企業要說不也很困難。」不是每個產業都是台積電,很多中小企業一旦失去美國訂單,連轉向其他市場的能力都沒有。
從政治面來看,台灣也沒有太多可以爭取國際同情的空間,「不是聯合國成員,也沒有強大的貿易盟友撐腰,弱國在這局裡,只能選擇怎麼被打。」

未來10年向美採購2000億美元
美國總統川普在9日宣布,原本要實施的高額關稅將延後90天上路,台灣確定在首波談判名單外交部長林佳龍表示,這90天的緩衝期,正好讓台灣有更多時間來深入討論未來的經貿合作空間。
柏雲昌認為,依造台灣處於弱勢的情境來看,若無法放棄美國市場,現階段目前能做的就是盡量將關稅價格談低。
一般預料,台灣可能增加對於美國的採購,之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院備詢時曾表示,未來10年將向美國採購2000億美元(約6.5兆台幣),包括天然氣及能源等,若加上民間投資則金額將更多,也是台灣向美國談判的籌碼。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認為,台灣政府除了可從零關稅開始談,另外,捐款給美國財政部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如果美國沒有獅子大開口的話,可以把補助產業的預算轉到這邊來用。

企業可加速進行美國設廠
企業方面,吳金榮說,現在的基本關稅是10%,雖然比之前高,但是跟32%的對等關稅相比,還是有很大的落差,所以企業應該要趕快趁這90天的時間,把能出的貨都趕快出掉。
至於美國生產成本高,加上要設廠也沒那麼快,之前電電公會有組團去美國,現在應該要加速,而且設廠從尋找土地開始到要能夠投產,即使組裝業,也大概要花費1年半到2年時間、金額高達30~50億美元,現在就要加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