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信評租賃業報告指授信成本去年觸頂 明年獲利反彈機率大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中華信評發布台灣融資租賃業報告指出,今年的狀況依然嚴峻,2025年全年的授信成本仍將維持在偏高水準,海外市場的經濟復甦也未見均衡,經濟動盪限縮業務擴增可能帶來的獲利,好消息是2026年獲利反彈機會大。

授信成本去年已觸頂
台灣前3大融資租賃公司的市佔率約為90%,包括中租控股、裕融企業及和潤企業。過去2年邊際授信業務的比重升高,促使融資租賃業的授信成本增加,同時持續升息亦導致融資成本升高,使得部分融資租賃業者的獲利能力下滑,資產品質亦降低。
中華信評認為,融資公司未來幾季將持續打銷逾期180天的應收帳款,不過,授信成本應已在2024年觸頂,因為二手車融資的年限通常為2~3年,而融資公司仍需要時間消化在2022年至2023年間承作且即將到期的應收帳款。
根據前3大融資公司公布的資料,2024年台灣業務應收帳款資產品質惡化多半與二手車融資業務的個人客戶有關,中小企業延遲還款情況亦有所增加。中國與東南亞主要市場的經濟復甦不均,也造成租賃業海外業務的延滯率有所提高。

3大融資公司資本強健
不過中華信評認為,未來2年台灣3大融資公司應可維持強健的資本水準,部分融資公司的淨利雖然降低,但仍為正值,顯現該產業在風險定價仍在允當水準,正的獲利仍可支撐其強健的資本水準與整體信用結構。
中華信評認為,數個因素將有助於融資租賃業2026年提升資產品質與獲利能力。2024年底台灣融資租賃市場的資產品質顯現穩定的跡象,應可在2026年以前消化大部分二手車融資業務的逾期應收帳款。
此外,融資租賃業對於海外業務也積極提升風險控管機制。授信成本下降、部分打銷呆帳逐步收回,以及融資成本可能略為降低等因素,皆有助於台灣融資租賃業明年提升獲利水準。

租賃自律規範防超貸
2024年4月,台北市租賃商業同業公會針對融資租賃業的先買後付與汽車融資業務推出產業自律規範,針對融資公司的高利潤率產品,限制融資公司透過收取滯納金與延期利息 (對未按時償還的借款收取利息)等方式,向客戶二次收費、訂定貸款成數上限、禁止虛假廣告, 並對業務獎金進行規範。
3大融資公司已採用產業自律規範緩解潛在消費者貸款超貸問題,具體如下:(a) 將機車融資的可貸額度從30萬元調降至10 萬元;(b)將汽車融資的放款成數降至汽車價值的 1.3 倍;(c)停止推廣部分可能導致消費者不必要借貸的高風險無擔保消費貸款。
另外,金管會規劃下半年修改《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將租賃公司納入管轄範圍,修法後租賃公司必須(a)面對客戶時應使用標準的條款與細則範本; (b)禁止透過第三方提供貸款;(c)建立適當的業務獎勵制度,避免向客戶超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