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仲立前進矽谷1|直擊獨角獸Figure AI 見地表最強機器人直呼「太心動了」
「The time has come for Robots(屬於機器人的時代來臨了)」──這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今年GTC大會對機器人AI的預示,未來5年將無所不在。在CES也展出多家業者研發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其中站C位備受矚目的是來自矽谷新創Figure AI的第二代雙足機器人Figure 02。
看好人形機器人發展潛力,中租企業總裁辜仲立近期率團前往矽谷,尋找潛在的AI投資機會,親訪這家估值高達38億美元(約新台幣1235億元)的AI獨角獸。他親眼看到Figure 02現場演練直呼:「太心動了!他們垂直整合、一條龍研發到產製的模式非常完整,能獲得市場與投資者肯定,是有道理的。」
目前Figure AI的機器人已被BMW工廠及Google物流部門採用,未來3至5年內預計進軍家庭市場,成為人類生活中的智能助手。
(記者蕭文康、張翠蘭、沈君帆、葉志明、吳慧玲/矽谷採訪報導)

Figure 02去年亮相時,被稱為「地表最強人形機器人」,儘管已看過官方釋出影片,但在研發基地近距離看到機器人本尊,還是感受到未來世界的震撼。它身高170公分,頭部如同戴擊劍面罩、身穿金屬盔甲的武士,科技感外型酷炫,靠著自身AI腦,用如膝蓋微彎的雙足,循廠區方形路線不停練習繞圈踏步,如同忠烈祠國軍儀隊操演的踏正步。
工廠保安嚴密,不僅規定參觀動線,還有工作人員監看,訪客不能站靠近,也嚴禁拍照。只能努力用眼睛記住畫面。據官網資料,Figure 02重70公斤,可有效載荷20公斤,移動速度每秒1.2米,為電池動力系統,一次可運行5小時,每天可工作12小時、一周7天都可工作。

輝達、特斯拉、軟銀及Figure AI紛紛搶進人形機器人市場
人形機器人市場潛力究竟多驚人?高盛預估到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逾1.23兆台幣),麥肯錫研究報告預估至2025 年人形機器人規模估計會達到260億美元(約8450億台幣),至2030年將暴增至700億美元(逾2.27兆台幣)。
因為前景備受看好,也吸引多家廠商競逐,包括特斯拉人形機器Optimus,執行長馬斯克預告今年將量產數千台;OpenAI加碼投資Figure AI及1X等機器人公司;輝達推出Cosmos平台與Isaac GR00T運動訓練平台,跟著黃仁勳在GTC露面的「Blue」小巧可愛受到市場關注;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更宣布投資1兆美元,將在美國各地建立AI工廠工業園區,讓人形機器人取代勞工投入製造業,解決人力短缺難題。其中,Figure AI動作最快,已與BMW簽約預計4年出貨10萬台機器人。

估值至少超過30億美元
中租企業總裁辜仲立同樣看好這波機器人商機,近期親自率團參訪矽谷科技廠商,也與Figure AI創辦人兼執行長Brett Adcock碰面,向Brett Adcock提問從投資者的角度分享對公司的價值看法以及目前的發展狀況?
Adcock坦言,公司目前持續在籌集資金,雖然市值約4億美元,但估值達30億美元以上,他舉例,「一些像主流LLM(大語言模型)公司,在成立1年後估值達到70億至80億美元,種子輪估值至少就有30億美元,因為這領域的估值非常高。」
他說,市場領導者如SpaceX,他們的早期融資是以200億美元目標進行籌集,而OpenAI是以300億美元籌集的,他們的估值當時看似很高,但隨著時間推移,現在看就顯得非常便宜。Figure AI在未來幾年大量交付機器人,創造真實、有意義的收入,可以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回報,就某種程度來看,機器人未來幫各企業創造的產值可能會比蘋果市值大幾百倍。
Adcock還舉例,「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由7~8家投資銀行給予估值約1700億美元,但Figure AI才是全球市場的領軍者。」言下之意似乎覺得Figure AI目前估值相對偏低。

Figure AI有全球最頂尖AI與機器人團隊
辜仲立也關注Figure AI對亞洲市場有何計畫?Adcock認為,長期來看,亞洲會是Figure AI非常重要的市場,也是首要進入的市場,Figure AI會謹慎地考量發展策略,像是進軍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他說,「Figure AI將在中東,歐洲和亞洲無處不在,會及早進入這些市場,能站穩腳步是很重要的。」
Adcock強調,現在Figure AI要完成下一步規劃,也就是規模擴展到10萬部機器人的水準,如能做到這樣的層次,實際上每年就達到製造數百萬到千萬個產品的階段,如果想全力擴展到全球市場,數量就要達到10萬部水準。
事實上,Adcock從事科技開發已經20年,他曾創立一家名為Vetteri的軟體公司,專注於招聘業務的AI解決方案,並於2017年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全球最大的招聘公司Deco集團。2018年創辦Archery Aviation,研發電動垂直起降飛機(VTOL),主要是載有4名乘客的駕駛型飛機,並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認證。
在Archery Aviation,內部自行設計所有電池系統、馬達系統、控制軟體、嵌入式軟體與硬體;4年前公司進行公開募資,當時籌集約150萬美元,至於Figure AI人形機器人公司成立超過3年,他強調,Figure AI擁有全球最頂尖的AI與機器人團隊,這也是公司能取得巨大進展的主要原因。
預估未來能賣出1000萬部機器人
Figure AI自行設計硬體系統,包括致動器、感測器、馬達、電池系統、控制系統、電子裝置、韌體、嵌入式軟體,整個技術堆疊都由自己完成,還打造一套可能是全球最複雜的機械系統,有超過30個自由度,由於無法靠編寫程式碼來解決傳統機器人都是用程式碼指令控制,必須透過神經網路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強調,「Figure AI賣的不是機器人而是工作成果,我們的機器人必須能夠達成一定的產出,例如每小時不斷搬運BMW的金屬板。」Figure AI機器人不像人類要逐步學習,每部機器人都能共享最聰明機器人的學習成果,軟體成長呈現指數級,只要一部機器人學會了,那麼一整群機器人也都學會。
Figure AI每年向每部機器人收費近6位數,每部機器人每年可為企業節省數十萬美元,可以打造和人類一樣優秀的機器人,它們1天工作 20 小時,1周工作7天,每筆交易都為公司節省大量成本,Figure AI估計未來能賣出1000萬部機器人。

Figure AI初期以實體勞動市場為目標
Adcock透露,目前已有兩家客戶,他們的需求相當於每年100億美元經常性收入(ARR),公司已有足夠的機器人隨時準備出貨,還有50多家潛在客戶想與Figure AI合作,這些都是大型的財富500強企業,但受限於產能,無法接下更多客戶訂單。
Figure AI首先瞄準實體勞動市場,這是全球最大的產業,約佔全球一半的GDP,實體勞動市場涵蓋人類的薪資支出,這些薪資如同訂閱服務一樣,Figure AI提供機械人形體的解決方案,能為使用者節省數十萬美元成本,可以無限量銷售。
其次則鎖定家庭市場,他說,用戶希望機器人能在家中完成清潔、洗衣、甚至幫忙餵早餐給孩子,「誰喜歡洗碗呢?沒有人想做這些家務,但這兩個市場非常不同,前者你可以收取比後者高10倍的價格,後者則是非常競爭且困難的市場,因為涉及資安等議題。」
Adcock說,家庭市場對於人形機器人來說極其艱難,而實體勞動市場則相對容易許多,且商業價值遠高於家庭市場,Figure AI的人形機器人預估最晚3~5年就可進入家庭市場。
目標4年生產10萬台、每部售價約2萬美元
Adcock還預估,4年內將生產10萬部人形機器人,未來每條生產線可完全自動化,無需人工,相同類型的生產流程,每年能造出數十億台裝置,但從實驗室獲得生產成品並部署到市場是一條很難走的路,「你可以生產1000萬輛自動車,卻無法把它們全都投入到城市裡」,他認為至少需半年、1年甚至2年完成整合,確保機器人能學習、適應、提供幫助,並且無需人類全面監督,如果太快擴張會造成機器人運作不良,缺乏足夠人員監督,最後甚至失控。
不過,他看好當產量達到10萬部時,每部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會接近2萬美元(約65萬元台幣)。
辜仲立看好Figure AI一條龍生產品質很穩定
辜仲立聽完Adcock的分享後總結,Figure AI的機器人採用一條龍生產,包括注射成型機、壓鑄、鑄模、所有的模組硬體都是自己生產,只有幾個零件向LG購買,總部旁邊有兩座工廠,共有6棟在製造機器人,Figure AI機器人出貨時肯定百分之百是穩定的,而且內部品質檢驗也相當穩定,如果零件從外部購買,有時候品質不穩定,所以公司才決定一條龍從頭做到尾。
辜仲立還提到,現在Figure AI軟體不是使用輝達而是用自己的Helix軟體,原本是用OpenAI來進行訓練,現在完全用自己的軟體,這也是未來的趨勢,他說,「他們能成功一定是有其道理,而且他們的做法也吸引到很多投資者給予肯定。他們未來出貨都是幾千台,量還會成長很多,因為他們還在裡面測試,看到人與機器人互動,人在控制機器人、機器人幫忙拿不同東西,事實上它是在蒐集所有的資訊,每個動作都是在蒐集資訊,當一部機器人蒐集到的資訊,全部1000台機器人也都可吸收這些資訊,這樣的做法相當厲害,但非常耗錢,主要是人才的成本特別昂貴。」

相關新聞 辜仲立前進矽谷1|直擊獨角獸Figure AI 見地表最強機器人直呼「太心動了」
辜仲立前進矽谷2|直擊最強雙足機器人 1機抵3人!台灣專家評析:極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