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快訊
KNEWS
⚡
美國與台灣「MIT」定義不同 台灣產品恐被誤認洗產地課高關稅?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立法院財委會今天邀請財經部會報告如何防範中國洗產地?立委吳秉叡指出,美國認定的含中成分跟台灣不同,台灣認定只要台灣成分高於35%就是MIT,但美國認為35%原料來自中國是中國製造。如果廠商進口50%中國原料、半成品到台灣製造,50%成分是台灣,出口到美國被認定是幫中國「洗產地」,被課高關稅怎麼辦?

吳秉叡擔憂,若沒有與美國認定一致水準,將讓台灣廠商陷入幫中國洗產地的危險,應與美國有一致的規範。
經濟部次長江文若說明,認定MIT產品必須有附加價值,若沒有實際轉型,只是「切割包裝不算」,在台灣要取得新的貨品稅則號列才算台灣製。
此外,客戶也可詢問美國海關,由美國海關預審成分。是否幫中國洗產地由美國海關認定,鼓勵廠商降低所有含中成分。
立委賴士葆則指出,台灣去年出口美國1100億美元,如今稅率從3%提高到基礎關稅10%,平均多了7%的稅,立即稅損就是75億美元。
財政部長莊翠雲說,各產品稅率不同,目前也與美國協商,希望資通訊產品關稅由客戶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