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勸世三姊妹》前進百老匯 為父送葬那幕觸動「他」成幕後推手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台灣音樂劇作品《勸世三姊妹》先前創下場場秒殺的驚人紀錄,一票難求的盛況,被譽為現象級音樂劇。本月將成為首次登上紐約百老匯演出的本土作品,推出4場以業界人士為主要觀眾的限定演出。幕後推手,除了躍演劇團的藝術總監兼導演曾慧誠外,還有一位來自紐約百老匯、倫敦劇場界的專業製作人丁墾(Ken Dingledine)。
入行百老匯音樂劇製作30年、打造東尼獎《紅磨坊》(Moulin RougeThe Musical)音樂劇的丁墾盛讚:「我看過成千上百部的劇場,很難有作品能夠真正打動我,但卻被《勸世三姊妹》感動,尤其是最後一幕,當兄妹為父親舉行葬禮時,音樂、舞台設計和故事情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個非常精彩的戲劇瞬間。我深深感觸到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與父母和解的過程。這一刻讓我渴望父親和母親能夠陪伴在我身邊。」
台灣本土原創音樂劇《勸世三姊妹》,透過雲林虎尾三姊妹的家族故事作為出發,刻畫台灣牽亡文化。明年1月23日至25日也確定將登上紐約42街的劇院Theatre Row演出4場。前進百老匯一級戰區,並非容易之事,背後最大功臣、是擁有超過30年的戲劇製作和版權授權經驗的丁墾,丁墾過去即將多部知名音樂劇引入大中華地區,包括《澤西男孩》(Jersey Boys)、《鐵達尼號》(Titanic the Musical)以及改編電影的《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等,今年年中也應台中歌劇院之邀,到台分享產業經驗,是此行業中的佼佼者。
出身自藝術之家,母親是長笛演奏家,父親是雙簧管演奏家,丁墾從6歲起就是「劇場之子」。走上藝術這條路,他認為是使命也是宿命,「理解當藝術呼喚你時,你無法忽視它」。而他也分析,音樂劇是表演藝術形式中最具協作性的形式之ㄧ,他不諱言:「它結合了我最喜歡的三項技能——表演、歌唱和舞蹈,來講述一個故事」。當這三個元素在故事中完美結合時,就能創作出引人入勝的作品,讓觀眾從歡笑到感動、甚至落淚。其次,音樂劇也符合了劇場最即時反饋的特性,對創作者是一種挑戰與刺激,更甚者,因為丁墾投身的是國際音樂劇,因此他不僅僅要關注的是同一文化脈絡下的觀眾,甚至要照顧到全球的觀眾,當看到同樣的故事在截然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中感動著觀眾,是另一種鼓舞他向前的動力。
這次合作《勸世三姊妹》,丁墾不諱言,自己看過多次這部劇,最初吸引他的是音樂和視覺效果,但隨著他深入與團隊認識後,迅速意識到,「這部極具台灣地方色彩的故事實際上探討了家庭、愛、死亡以及如何在快速現代化的世界中調和傳統這些普世主題。這些主題在北美及歐洲的每個社區都能引起共鳴,也會感動世界各地的觀眾」,肯定此劇的國際潛力。
即將在紐約演出的《勸世三姊妹》將鎖定業界人士邀請,是台灣音樂劇敲門西方商業音樂劇市場的第一步。故事會有所修改,但不影響主幹,全劇台詞依舊會以國語及台語原汁原味呈現,也會加入一位英語旁白敘述的角色,同時搭配會有英語字幕,打破語言限制,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劇情。而丁墾未來也將協助《勸世三姊妹》發展為英語化及國際版本,他補充說:「西方人常說,養一個小孩需要全村的力量,要把《勸世三姊妹》帶往西方商業市場,也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而這個村莊指的是『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