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預測健康風險 專家憂「基因歧視」恐影響民眾投保權益

財經 保險稅務
2024/08/02 12:22
林巧雁 文章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基因檢測能準確預測個人未來的健康風險,保險制度的團體性卻恐將面臨危機。專家擔憂,基因檢測對風險評估所帶來的衝擊,可能會讓保險制度失去互助的精神,有基因缺陷的人可能買不到保險或要付更高保費。

保險法權威劉北元。劉北元提供
保險法權威劉北元。劉北元提供
分享 加入好友

醫生也擔心,若未來將基因檢測結果應用於保險評估中,可能會造成「基因歧視」的問題。例如,有基因缺陷的個體,即使在健康狀態下,可能會面臨無法購買保險,或需支付更高保費的情況。

當基因檢測逐漸成為不可擋的趨勢,政府部門該如何因應?保險專家劉北元建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保險局應該加強對基因檢測相關數據應用的監管,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規範保險公司是否可使用這些數據進行風險評估?若可使用,使用的範圍和準則為何?

另外,保險業者也應設計清晰、易於了解的保單條款,或比照英國制度,培訓專門的基因核保人員,負責與遺傳資訊及遵守法令規範的事宜,並建立核保過程中使用基因檢測結果的自律規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兼健康創新中心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俊穎。業者提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兼健康創新中心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俊穎。業者提供

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兼健康創新中心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俊穎說,若告知個人未來可能罹患某些疾病,會對他們造成心理壓力和恐懼,特別是當醫療技術尚無法提供有效的治療或預防方案時,這種預測性的資訊會讓人感到無助和焦慮。

「如果檢測結果告訴你10年後會得到老年癡呆症,但目前醫學卻無法提供有效的預防或治療方法,這對病人來說是非常殘忍的。」

他認為,在沒有找到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告知患者未來可能罹患的疾病,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這種恐慌也可能會導致民眾頻繁就醫,進行許多不必要的檢查,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建議民眾對這些新技術保持開放態度,但同時謹慎對待,避免過度依賴這些技術進行健康管理,或因恐慌而濫用醫療資源。

 

 

 

廣告

根據《2023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報告書》顯示,去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規模172.3億美元(約新台幣5300億元),預計到2027年將增長至262.1億美元(約新台幣8000億元)。

現階段台灣基因檢測的應用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消費型基因檢測,例如祖源分析、月老配對和用於「潛能開發」的兒童基因檢測,這類非醫療目的的基因檢測爭議最大。

第二類是針對癌症患者,通過基因檢測了解患者的基因,以配合相應的標靶藥物進行「精準給藥」,這已逐步納入癌症標準治療中;第三類是為了檢測新生兒可能的疾病,進行產前遺傳診斷、新生兒篩檢及罕見疾病檢測;最後一類是藥物相關檢測,如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代謝和抗藥性檢測。

知新聞 Line 官方帳號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下載《知新聞》APP!免費兌換「總裁牛肉麵」美味小菜
# 基因檢測 # 保險 # 劉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