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直擊|娶妻拜天公!百年古厝「殺豬宰羊」古禮祭天 新郎揮汗笑:比追老婆容易
【記者王煌忠、林林/雲林報導】隨著時代變遷與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傳統婚俗儀式逐漸簡化、淡化,然而在雲林西螺,一場傳承百年的婚嫁拜天公科儀,在李家百年古厝隆重展開。《知新聞》深入現場,全程見證一場從籌備到正式舉辦歷時月餘、動員廣大親友、重現古禮的祭天儀式,在新人舉辦婚宴的前一晚,李家人請來道士、南管樂師、誦唸手寫疏文和4本經懺祭拜謝天,不只供桌擺放上百樣傳統供品,還「殺豬宰羊」, 科儀全程從晚間8時進行到凌晨12時許才結束,重現逐漸失傳的傳統禮俗,也映照出台灣民間信仰與家庭倫理文化深厚的根基。

阿公揭古禮拜天公原因
西螺李家祖厝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正門廳堂仍保留歷代原貌,牆上壁畫隨著年代久遠已顯斑駁、淡化,原木樑柱雖然出現疑似蟲蛀痕跡,但仍堅挺的撐起這棟百年古厝。

李家大家長、現年88歲的阿公李崇明告訴《知新聞》記者,之所以會盛大舉辦古禮,是因長孫李泰億出生時,就向神明祈求庇佑他健康平安長大,並許願在長孫結婚時,盛大舉行拜天公酬謝,因此遵循古禮,在新人婚禮的前一晚,籌辦這場拜天公科儀,感謝上蒼對子孫的庇佑。

儀式前一晚親友總動員
這場古禮科儀舉辦於5月16日晚間,當天李家人親友總動員,在李家百年三合院前搭棚、擺放桌子,排列出「三界桌」,鋪上繡有福祿壽三仙圖樣的大紅桌圍,並綁上有頭有尾、綁著紅線的紅甘蔗,頂桌供奉紙製天公、三界公「燈座」。


桌上不只擺滿上百樣傳統祭拜的供品、糕點、水果、紙錢等,震撼的是,還有宰殺後的豬羊,分別排列在供桌兩側,豬羊並口銜紅柑,尾巴綁上紅綵。


儀式晚間8時開始 歷時4小時
儀式從晚間8點開始進行,由道長主持祭拜,4名道士隨側,新郎在神殿前隨著道長指示行叩首跪拜,並請來南管樂團在神殿兩側,由樂師以鑼鼓、二胡、嗩吶,演奏拜天公專用曲目,隨即由道長與道士展開請神、入意用事、謝神,從唸手寫疏文稟報玉皇大帝,接下來陸續完成誦唸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三界公經等4本經懺。



科儀就在道長的誦念和傳統樂聲中,一路持續到凌晨12點多,新郎則跟隨指令或持香,或持「手爐」,或是跪拜叩首,待所有經懺誦唸結束,最終由新郎擲筊確認神明滿意後,抱著成堆的「金帛」以及「高錢」、燈座焚燒,隨後燃放鞭炮,宣示整個拜天公儀式圓滿完成。過程長達4個多小時,只見穿著襯衫的新郎滿頭大滴小滴汗珠流下,襯衫也被汗水溼透。





新郎母親耗時1個半月籌備
新郎母親李曉文透露,為了這場古禮,從今年三月中旬就開始籌備,動用所有親友全力協助,包括有頭尾的紅甘蔗等。

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殺豬宰羊」所需的新鮮供品,她情商好友協助,找黑豬、黑羊,不只一定要是公的,且頭部以及尾巴還需留下一撮黑毛,代表「有頭有尾、吉祥如意」,祭拜後必須當場肢解分送親朋好友,分送給左右鄰居、親朋好友,分享神恩福氣,為了避免牲禮因天氣炎熱腐壞,底部及身上還需鋪上大冰塊保鮮。



李曉文說,至於滿桌的拜天公傳統禮俗供品,都是依照民俗老師吩咐準備,林林總總多達上百樣,其中最難準備的包括「高錢」、「糖塔」,還有只有用在拜天公的糕餅「刊仔」,上面印有小元寶圖樣,都是四處拜託好友協助,跑遍中南部才找到專業師父製作,另外還有紅圓、紅龜糕點,以及用龍眼、冬瓜糖等沖泡而成的「四果茶」。準備期間歷經1個半月、花費超過20萬元,才湊齊所有需要的供品。



李曉文表示,當初會選擇在住家舉辦傳統拜天公科儀,就是因為這是歷代祖先傳承下來的習俗,非常值得保留並去探討它的意義,但談起籌辦到完成,她不禁直呼「真的太累了」,且很多祭拜供品例如「糖塔」,當時製作的師傅還開玩笑表示,「我死後就沒人會做了」。
新郎揭兩人相識過程 寒冬接送獲芳心
從事公職的新郎李泰億(28歲)則表示,5年前透過網路認識妻子(24歲),立即展開熱烈追求,他透露,當年為了打動老婆芳心,放假都會展開溫馨接送情,除了送小禮物、安排小驚喜,成功的關鍵就是在冬天,於老婆下班時,因為天候寒冷、身心疲累,他特別準備一罐溫熱的阿華田讓老婆暖身,並從公司一路背她回宿舍,最終順利追到手,這也讓他體會到「冬天最容易談戀愛」。
補辦婚宴前古禮祭天 「比追老婆容易」
新娘溫涵沄則在旁笑稱,當初兩人透過網路結識,就被新郎的英挺照片「帥到」,相戀5年過程雖口角難免,但交往前就已協議,無論如何都不能提出「分手」大忌。
由於新郎是獨子,小倆口3年前曾答應阿公,要為家裡生一個龍寶寶,去年已生下愛的結晶,特地在5月17日補辦婚宴,並於婚宴前一晚,依家族禮俗,舉行祭拜天公科儀。

對於長輩特別在老家舉辦拜天公科儀,李泰億表示相當特別、新奇,他說,站在神壇前雖然很累,畢竟是難得的經驗,但和當年追老婆的難度相比,李泰億笑稱,「拜天公比追老婆容易多了」。
民俗專家:婚嫁拜天公謝天 是中南部、閩南客家禮俗
民俗專家施宣熹指出,傳統婚嫁中的拜天公,又稱「謝天禮」或「祭天告成」,象徵向上天稟報婚姻大事,祈求玉皇大帝與眾神明庇佑新人成家立業、子孫滿堂。此科儀在閩南、客家等重視禮俗的家庭中歷久不衰,特別是在台灣中南部仍具代表性。
專業媒婆方宜慧則說,除了正月初九拜天公,早期不論結婚或是生子,都要拜天公感謝玉皇大帝的保佑,若是家中經濟狀況較不優渥,就是長子出生後拜天公謝神,或是向天公許願,保佑小孩平安健康長大,等到小孩成年結婚,再拜天公謝神。

方宜慧表示,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生活忙碌,遵循傳統習俗降低,遇到結婚生子,絕大多數都是到宮廟拜拜,直接請廟裡師父準備糖塔等供品,最重要就是以手寫疏文稟報上天,另一種簡便的方式就是自己帶水果、餅乾到宮廟拜拜。
傳統古禮恐走入歷史
至於採傳統古禮拜天公科儀,會不會隨著時代轉變而消失?方宜慧坦言,次數將變得越來越少,除非老一輩懂科儀的人全部都沒落了,沒有人傳承,如此盛大的拜天公科儀就會消失。加上現代人都為了經濟在打拼,未來在自家舉拜天公科儀,殺豬宰羊的盛況恐將走入歷史。

這場遵循古禮的拜天公科儀,對李家而言,不只是一次婚禮附屬活動,而是一種家族的集體記憶建構,是對祖先承諾的履行,是新成員融入的開始,或許如李曉文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很快,太多東西來不及講清楚,但透過一場儀式,大家就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