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例外論」第1季遭粉碎! 數據顯示今年將轉為「東升西落」、「歐洲覺醒」交易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去年底,「美國例外論」的論調一度主導著市場,但僅經過1季,形勢就大幅逆轉,受到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美股在今年第1季相較於其他國際股市表現疲弱。

非美股Q1表現優於美股近11%
根據可追溯至1987年末的道瓊市場數據顯示,截至周一收盤,標普500指數在今年第1季輸給全球非美股市(以MSCI除美國外全球股票指數衡量)近11個百分點,這是有紀錄以來美國以外股票歷年第1季表現優於美股最大的幅度。
若以過去20年來衡量,美股仍大幅領先其國際股市,道瓊數據顯示,自2005年3月底以來,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370%,MSCI除美國外全球股票指數同期僅上漲不到65%(兩者均不含股息收益),不過,在美股經歷強勁回報後,非美市場也開始追趕。
財聯社引述外媒報導,Dunham & Associates投資顧問公司的首席投資官Ryan Dykmans指出,「我們終於開始看到向均值回歸的跡象,如果歷史具有參考價值,這趨勢可能會在2025年剩餘時間內持續。」
日經指數首季跌逾10%
從歷史來看,非美股票在年初表現優於美股並不多見。但統計數據顯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們的超額收益通常會在今年剩餘時間延續。道瓊市場數據對美國以外股票,在第1季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5個百分點以上的時期進行分析,在上述過往的總計4次經歷中(1988年、1993年、1994年和2006年),美國以外股票有多達3次在全年剩下的3個季度中持續優於美股,平均漲幅多達逾5個百分點。
這可能預示著,以買入中國股票為代表的「東升西落」交易,以及買入歐洲股票為代表的「歐洲覺醒」交易,仍是今年內主軸。
在美國以外,全球主要股市在第1季度普遍表現良好,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根據FactSet數據,日經225指數以本幣計算在第1季就下跌超過10%。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持有美股的外國投資者,今年美股困境無疑造成更加痛苦的影響。這是因為美元與標普500指數幾乎同步下跌,截至周一收盤,衡量美元兌主要貨幣匯率的ICE美元指數在第1季度下跌約4%,而標普500指數跌幅超5.5%。FactSet數據顯示,這種「股匯雙殺」局面在歷史上頗為罕見,美元與美股上次在一個季度內同步下跌還要追溯到2018年第1季度。
第一季美股及美元股匯雙殺
匯率走弱對那些美股的海外投資者形成雙重打擊,過去10年間,由於美元持續走強,許多投資美股的外國投資者選擇不去對沖貨幣風險。現在,一些人擔心,美股陷入掙扎的時間愈長,國際投資者撤資並選擇將資金投入歐洲或其他市場所造成的風險就會愈大,可能加劇美股的損失,並引發惡性循環。
曾幾何時,美股主要由美國投資者持有,但自21世紀初以來,外國買家大舉湧入。根據高盛股票策略師引用的美聯準會數據,2024年末外資持有美股比例達18%,創歷史新高,相較之下,2000年這數字僅7%,1960年僅2%。高盛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美股佔全球股市總市值57%,超過2000年網路泡沫高峰水準,目前這比例已回落至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