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宣布投入碳捕捉市場 另與台大、NICT突破低軌衛星地面站瓶頸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電子代工大廠鴻海(2317)新技術連發,包括在中國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China 2025宣布搶入每年需求達80億噸二氧化碳的碳捕捉市場。

另外,鴻海研究院半導體所所長郭浩中與半導體所洪瑜亨博士、繆文茜研究員、蕭復合研究員及研究團隊,攜手台灣大學林恭如特聘教授研究團隊及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NICT)程志賢博士研究團隊開展跨國研究合作,突破星間光通訊(Inter-Satellite Link)技術瓶頸,解決低軌衛星大規模部署使相應地面站建設難以跟進的問題。
鴻海環保長洪榮聰表示,根據 Exyte公司的估計,到2030年全球會有超過900個,6吋以上的晶圓廠,每年會產生超過1.7億噸碳排放,年消耗1880萬億度電,及年耗水10億立方米,對地球環境衝擊巨大,對ESG是一大挑戰。「唯有透過碳中和目標方法學,將半導體製造對環境的衝擊分門別類,通過綠色生產技術創新,來兼顧半導體帶來的美好生活與生態環境」。
洪榮聰指出,碳排是半導體業難以消除的問題,儘管全球技術領先的半導體廠已經開始在做碳捕捉的研究,但此項目需要跨產業的合作,包括半導體業的耐腐蝕材料、特殊氣體反應、真空及高壓容器技術,管路設計經驗等,皆是碳捕捉的重要關鍵環節。
洪榮聰表示,鴻海結合半導體設備製造及精密加工等技術,服務全球頂尖半導體設備客戶多年,也開始入碳捕捉領域。目前全球對碳捕捉的需求每年為80億噸二氧化碳,到2050是許多國家的淨零排目標年,全球需投入15兆美元來做碳捕捉。
洪榮聰指出,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在二氧化碳排放進入大氣之前進行捕集並安全儲存於地下,然而,腐蝕問題一直是CCS廣泛應用的主要障礙,鴻海正與全球碳捕集與封存CCS設計的領導者英國Pace等公司合作,開發全球首創的化學注入單元,目標是解決CCS最迫切的挑戰,也就是從捕捉的二氧化碳中去除關鍵雜質,防止CCS 網絡內部發生腐蝕,確保在CCS的第一哩路去除障礙物。
至於低軌衛星星間光通訊,鴻海表示,全球光學衛星通信應用蓬勃發展,低地球軌道衛星部署數量急劇增加,傳統衛星網絡中,每顆衛星皆需與地面站直接連接以提供服務,但低軌衛星的大規模部署,使得相應地面站建設難以跟進。
近年來,星間光通訊(Inter-Satellite Link)技術已被開發,主要是利用雷射光通訊技術,透過衛星間的光學連接,實現訊息在太空的中繼傳輸並最終抵達地面站,大幅減少地面基礎設施需求並降低建設成本,同時為極地和海洋等偏遠區域提供穩定的高速網路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