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長分析2025|台美股還有高點!科技7雄不再獨霸 AI亮點轉向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 台股及美股在2024年均改寫歷史新高,表現相當亮麗,在迎接2025年之際,股市行情能否延續氣勢衝高?AI族群近1、2年成為多頭領頭羊,尤以輝達扮演精神指標,在2025年還能獨領風騷嗎?此外,川普2.0的關稅政策台廠要如何因應?都是新的1年投資人關注的議題,《知新聞》專訪Luminous Asset Management香港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幫讀者一一解析。
台股操作策略轉為「選股不選市」
對於2025年台股走勢,陳彥甫認為,還有機會挑戰新高,但漲幅不會像過去2年那麼可觀,操作難度勢必會提升。他分析,2025年外部變數仍多,包括美國總統大選後的政策方向、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以及中美關係等都會影響股市波動。
他表示,台股連續2年大漲後,估值已不便宜,上漲空間有限,震盪幅度勢必擴大,操作策略應轉為「選股不選市」,「漲多要懂得調節,跌深則要勇於布局」。
在族群方面,電子權值股依舊是大盤上漲的主要動力,近1、2年凡與AI沾上邊的股票均出現「雞犬升天」走勢,2025年此情境恐不再重演。「AI股要謹慎挑選,重點放在股價尚未完全反映公司未來獲利成長的標的」,已漲多個股回檔後則可尋找重新布局的機會。
除了電子族群,2025年台股震盪加劇以及上檔受限,陳彥甫建議投資人多關注高股息類股,尤其是獲利穩健、估值不高的金融股與傳產股。「美國降息後,資金可能會進駐高息股」他表示,金控股和傳產中的高息標的,具備相對穩健的投資價值。
美股有2大潛在風險
在美股方面,陳彥甫看好,美國經濟穩健成長,且身為全球技術創新與商業中心,美股企業獲利成長動能充足。市場預期2025年美股企業獲利成長率可達14%,為全球市場中的亮點之一,美股的上漲並非來自於「泡沫式」行情,而是企業基本面穩健支撐,2025年川普政府的減稅與放寬監管政策,將進一步帶動企業獲利,川普過去也將股市視為施政成績單,若政策引發市場負面反應,不排除進行調整,都將為美股帶來支撐力道。
儘管2025年美股具備樂觀因素,但也不可忽視潛在風險。陳彥甫提醒,首先是,2024年美股走勢太過順暢,標普500指數波段回檔幅度從沒超過10%,最深的一次波段回檔是7月底、8月初的8.5%,且未曾跌破200日移動平均線(年線)。陳彥甫警告,2025年美股的波動可能會比2024年更劇烈,因為市場已積累大量獲利,獲利回吐的壓力上升。
其次,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成為另一個潛在的風險來源。陳彥甫指出,儘管川普政府承諾的減稅有助於企業獲利,但若新一輪的關稅政策出爐,可能會部分抵消減稅的利多效應。關稅政策的選擇性調整不僅會影響個別國家和產業,也可能波及美國企業的進口成本與消費者的購買力,進一步衝擊美股表現。
科技7雄2025年不會帶來超額回報
陳彥甫表示,美股目前估值不算便宜,2025年標普500的遠期本益比(P/E)已超過22倍,明顯高於疫情前的水準。歷史經驗顯示,雖然高估值不一定意味著短期內市場會修正,但當負面消息出現時,估值偏高的市場更容易出現劇烈波動,回調幅度可能擴大。
2023年與2024年,美股由少數大型科技股主導,特別是以AI為核心的「M7」七大科技龍頭,表現格外出色。但陳彥甫認為,2025年美股的機會不僅限於科技巨頭,市場投資重心可能向其他行業轉移。
整體來看,2025年美股仍具挑戰新高的潛力,但變數也不容忽視。面對川普政府的政策變化、估值偏高的隱憂及美股市場潛在震盪,陳彥甫建議,投資人應重視多元配置,靈活操作,並將資金配置於具備抗波動能力的金融股、高股息股等防禦性標的,以在不確定的市場中謀求穩健回報。
2024年美股仍以科技7巨頭領軍,尤其輝達表現依舊一枝獨秀,直到美總統大選過後,鋒頭才被特斯拉超越,針對2025年的展望,陳彥甫說,科技7雄股價在2025年還是有機會贏過大盤,但不會再是一枝獨秀,帶給投資人超額回報,「它們打敗大盤的幅度不會像2023、2024年這麼多。」
首先是美國經濟著陸復甦,其他行業獲利成長可望逐漸趕上,二來是美國科技龍頭這2年漲很多,有的甚至漲很多倍,雖然獲利成長會持續推動這些科技公司的表現,但投資人已有所預期,甚至很大定程度已反映在股價,公司業績要再大幅超出預期的難度明年會更高。
AI重心由基礎建設轉移至軟體服務應用
他說,2025年投資人對AI的興趣將逐漸從基礎設施轉向更廣泛的AI應用,由於AI基礎建設大浪潮已持續2年,雲端資本支出還是會持續成長,但是會延續多久?將是投資人在2025年不斷出現的疑問,投資人關心的重點,可能會轉向那些受益於AI帶來收入的公司。
受益於AI帶來收入的業者,很多是以軟體服務為主的公司,對投資人來說,也是2025年要留意的重點。雖然整體AI產業還是向上成長,但陳彥甫建議,要逐步分散標的,不是像過去2年重心只是在輝達,或者是說是一些相關供應鏈的股票上。
針對川普2025年1月20日上任後,台灣廠商主要會聚焦在他的關稅政策,陳彥甫認為,川普如果祭出新的關稅政策應該是選擇性、針對性的徵收,而不是全面性、普遍性,從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到後來的新冠疫情,全球供應鏈持續從中國大陸向其他國家轉移,這個過程肯定還會持續。
台廠須持續分散布局才能因應川普關稅
以越南為例,過去是很多台廠遷出中國後就近在亞洲落腳的首選,但越南對美國貿易順差越來越大,就單一國家而言,越南現在對美國的貿易赤字僅次於中國跟墨西哥,也就是說,川普下一波關稅大刀說不定就會鍘向越南,供應鏈也只能繼續轉移、分散。
以川普之前揚言對墨西哥、加拿大開徵25%關稅,除了貿易逆差之外,也被認為是要打擊非法移民與毒品問題,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要讓製造業加速回流美國,陳彥甫表示,對台廠來說,必須考量的是,最終有可能都要到美國設廠,現在看到幾家電子大廠如廣達、鴻海都已在美國布局,最近還投資加碼擴產,或許都有一些關聯性。
但他也說,川普可能徵收的關稅懸而未決,很多台廠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未來布局會持續受到關稅議題的牽動,可能要在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美國甚至在歐洲等地都有據點,真正具備這種全球供應鏈的韌性,真正具備多元生產經濟的優勢,才足以應對未來關稅政策持續的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