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放棄轉型營利結構計畫 維持保持公益模式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研發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OpenAI,在民間領袖和前員工的壓力下,周一(5/5)宣布放棄轉型為營利性公司的計劃,將繼續由非營利組織的結構控制。分析師指出,此舉可能妨礙這家新創公司募資能力。

根據《華爾街日報》、彭博等媒體5月5日報導,OpenAI在官方部落格發文表示,在與民間領袖以及加州和德拉瓦州檢察長進行討論後,OpenAI現有的「利潤上限」營利子公司將轉型為公共利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整體業務仍將由非營利事業體控制,以維持兼顧股東利益和使命導向的公司架構。
簡化的營利結構被認為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OpenAI執行長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5日說:「這只是讓我們的結構更加易於理解,並能做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必須做的事情。」
OpenAI董事會主席泰勒(Bret Taylor)也表示,新的架構將使員工、投資者和非營利組織擁有該公益結構的部分股權。但他拒絕透露該非營利組織將在該公益公司持有多少股份。
OpenAI成立於2015年,最初是非營利機構,其使命是打造出造福人類的AI。但隨著需要的資金超出創辦預期,OpenAI2019年創建了一家「設有獲利上限」的營利性子公司,准許獲取有限的獲利來吸引投資人,以便從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獲得投資。

但阿特曼2023年意外一度遭董事會開除,引發投資人對於這種業務結構不穩定性的不安,要求OpenAI把其龐大的AI業務轉型為更傳統的營利性結構。一些投資者的融資條款更要求OpenAI須成功轉型才能獲得全部籌集的資金。
該變更計劃需要獲得總部和公司登記所在地的加州與德拉瓦州政府同意,但遭到AI安全倡議人士以及OpenAI昔日共同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的強烈批評,最終告吹。
《華爾街日報》指出,此舉對馬斯克來說是一勝利,他出走OpenAI後於2023年7月自行創立人工智慧公司xAI,近一年多來就各種問題起訴OpenAI,以阻止其轉型為營利性公司,並組成投資者財團對OpenAI進行競購,但遭其拒絕。
在阿特曼的領導下,OpenAI近年來一直在將產品商業化,他強調,在全球追求「人工通用智慧」(AGI)的成本愈發昂貴的當下,OpenAI必須設法強化資金動能。OpenAI在新一輪 400億美元(約1.2兆元台幣)融資中,條件包括在年底前完成營利化轉型,否則領投方軟銀集團(SoftBank)將有權減資。針對OpenAI此次宣布放棄轉型營利結構計畫,軟銀尚未公開回應是否改變投資。
有分析師認為,OpenAI維持非營利控股將妨礙這家新創公司募資。D.A. Davidson分析師盧里亞(Gil Luria)說:「非營利地位大大降低了OpenAI籌集資金的能力,因為投資者希望能夠獲得投資回報,但如果非營利組織的架構控制商業實體,那麼回報就會變得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