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助長雪卡毒素!別亂吃珊瑚礁魚 我國已4起中毒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全球暖化使得海洋溫度上升,有害藻類增生並產生「雪卡毒素」,經由食物鏈累積在魚內臟中,民眾吃下肚會中毒,少數病患甚至出現癲癇。食藥署統計,我國近10年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其中3起與雙斑笛鯛有關,由於雪卡毒素無色無味且耐高溫,無法藉由烹煮去除,預防之道就是別吃珊瑚礁魚種。
全球暖化除了造成極端氣候,熱帶海魚天然毒素「雪卡毒素(Ciguatoxin)」造成的食物中毒風險也上升。食品藥物管理署說,由於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和福氏甲藻,其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經由食物鏈被人類吃下肚就會導致中毒。
台灣四周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藻類及魚種資源,食藥署指出,與「雪卡毒素」相關的珊瑚礁魚種像是單斑笛鯛、雙斑笛鯛、星鱠及老虎斑等,我國近10年來總共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分別在2013年1起、2014年2起以及2019年1起,共計13人受影響,其中3起中毒事件均與雙斑笛鯛有關。
食藥署表示,「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但「雪卡毒素」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透過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
「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該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
預防「雪卡毒素」中毒切記4大撇步,食藥署提醒,一、避免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二、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三、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四、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食藥署強調,若食用魚類後,出現中毒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專業治療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