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長觀點|為何中國敢與美國硬碰硬? 美中貿易僵局未解恐帶來這些傷害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之前宣布暫緩90天對等關稅,唯獨對中國大陸持續加碼高關稅,似乎有意孤立中國,未來美中關稅貿易戰會如何發展,是否能化解僵局?若陷入僵局會對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衝擊?

中國第2、3季恐受美國高關稅衝擊
Luminous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表示,對於川普的對等關稅目前只有中國決定硬碰硬,與美國進行貿易戰,市場也傳出美國要利用這個機會要求貿易夥伴孤立中國大陸經濟,包括對來自中國的商品也要進一步加徵關稅,阻止中國透過其他國家領土轉運商品,不得吸收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也防止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洗產地,來規避美國關稅。
美國希望藉著這些措施來削弱已面臨壓力的中國經濟,並在川普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未來可能會談前,讓北京在談判桌上處於較不利地位,另外一方面,中國利用這個機會拉攏受美國關稅威脅的貿易夥伴,習近平在川普上任後首次出訪東南亞,上周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時藉機喊話,推動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要聯合、拉攏這些國家,習近平跟中國傳達的訊號是,中國是穩定的貿易力量,不像川普反反覆覆不按牌理出牌。
陳彥甫說,從第三方的投資角度來看,市場認為如果真的繼續打貿易戰,長期來看,中國因為共產黨掌握政治、經濟,中國在持久戰相對於美國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但若中國持續對美強硬立場,也不可避免會讓中國經濟付出代價,上周中國公布第1季GDP成長5.4%,略高於預期,這應該是很多工廠搶在美國最新關稅生效前加速出貨,導致的經濟成長,關稅戰衝擊在第2、3季會持續發酵。

美中雙方出現談判契機
且相對於川普第一任期的美中貿易戰,現在中國經濟要比2018年疲軟,當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接近7%,今年中國喊出5%經濟成長目標,但這數字可能過於樂觀。
表面上,川普跟習近平兩個人都是強人形象,不願意因為對方的壓力而低頭,但近期檯面下已有些動作,包括中國上周任命新的首席貿易談判代表,也有媒體報導,只要美方願意答應中國提出的先決條件,包括約束美國公開貶損性的言論,像是美國副總統范斯之前才稱中國人是鄉巴佬(Peasant),以及要求川普指定直接的聯繫人,讓雙方有對話的窗口等,中國就願意跟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在所謂的相互尊重基礎上,透過平等談話來解決分歧。
川普前幾天也在媒體上表示,他對美國跟中國能夠達成一項關稅協議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雙方祭出報復性關稅造成的經濟衝擊,應該是讓雙方重啟對話的契機。

美中貿易僵局未解各行各業都會受衝擊
只是陳彥甫認為,就算中美有談判並不表示能夠達成協議,就算有協議也不表示現在的關稅馬上可以歸零,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一個是最大的生產國,一個是最大的消費國,目前不管是125、145%還是更高的關稅,已讓雙方商品在市場上沒有接受的可能性,讓雙邊貿易沒有存在的空間。
如果中美貿易持續陷入僵局,雙方貿易進一步脫鉤,在中國設廠的全球公司包括台商都會面臨說銷美的訂單銳減,且中國市場內需還是較疲弱,不可能完全消化自己過剩的產能,其他國家包括歐盟、台灣都可能面臨中國業者的低價傾銷風險,若發生這種情形,各行各業都會受衝擊,不只是對美出口的企業而已。
他表示,大多數國家之所以沒有像中國一樣選擇跟美國硬碰硬,是因為如果你反制報復的話,不僅會傷到美國也會傷到自己,最後是所有人的處境變得更糟,唯一會這麼做的例外就是,你確定報復會讓事件的發動者美國讓步,但現在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有這樣的實力,敢跟美國直接硬碰硬。

歐盟考慮祭出針對性反制措施
這種報復性措施除了經濟以外是實現政治目標,表示一個國家願意捍衛自身利益,因為很多國家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國民都支持對美國反制,但是美國現在不惜承擔巨大的經濟成本,並不代表其他國家也應該這麼做,比較聰明的做法是,任何報復都不是直接跟美國關稅針鋒相對,不要實施全面性而是針對性措施。
比如說歐盟考慮把目標鎖定在美國的服務業,在歐盟的管轄範圍內,對美國網路科技公司的數位廣告業務徵稅,或是限制一些美國公司進入歐盟市場,雖然美國在商品貿易出現逆差,但是美國對全球多數國家的科技服務業都是順差,這樣做能夠最大程度對美國產生影響,又可避免對自身的傷害,因為全面性的報復可能加劇貿易爭端,反而會引發更大的貿易衝擊。
【編按】全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股匯債市牽一髮動全身,追蹤專家觀點掌握投資情報。《知新聞》每周推出《投資長觀點》專欄,邀請全球金融投資有10多年經驗的Luminous Asset Management(HK)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獨家專業精闢分析,讓讀者深入了解經濟情勢,掌握投資契機。
